德育中“转知成行”的困境与出路

2009-12-28 05:46张海瑞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张海瑞

道德既是一种外在规范,又是一种内心信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德育中仅仅将道德看作是外界强加给学生个体的外在规范,以至在德育中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致使很大一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阶段,并没有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自觉转化为道德行动,造成德育成效不高。因此,道德教育要想促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就必须要养成个体的道德自觉,激发个体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丰富其道德情感。而这一切又必须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

一、道德自觉的涵义

所谓道德自觉,是指个体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从而实现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发自内心地从事道德活动并自觉自愿地追求一种道德上的完善。道德自觉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遵守道德原则不是出于功利的驱使或迫于外部压力,而是自觉的要求;(2)选择道德的行为不是社会规范的结果,而是较强的道德判断力和自决力使然。[1]道德自觉意识不仅是认识上的问题,而且包括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价值觉悟。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选择上,要有明确的价值目标、正确的善恶判断;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理智、感情和意志符合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对待和处理社会利益关系时,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履行自己应负的道德责任,使内心的道德观念与外在的行为选择达到和谐统一。

二、培养道德自觉的重要性

“转识成行”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对道德知识自身的理解和完全把握只是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只有当一个行为主体将某一道德知识体现在一以贯之的行动中时,才能判定他对相应道德知识实现了有效接受。而保证这种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行为的有效转化的重要前提就是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一旦道德主体有了高度的道德自觉,就能自动地根据道德规范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从而实现道德实践中的“知行合一”。[2]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一切道德规范要真正转化为人的行为和品质,最关键的就是要培育践行道德的自觉精神。

三、德育中“转知成行”的困境——道德自觉的缺失

当前国内高校一直在花大力气进行道德教育,但实际的德育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这是由于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缺失,以致不能达到“转知成行”的最终目的。这些弊端的主要表现有:

1.重知识传授而轻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在一项调查中,以“诚实守信”为例,尽管92%的被调查者认为“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从的行为,但在被问到“如果您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在贷款合同到期时,你会怎么做?”时,有4.0%大学生回答“到时再看”,17.5%的大学生回答“有钱就还”,6.0%的回答“能拖就拖”,还有0.2%的大学生表示“反正都是国家的钱,干脆不还”。[3]究其原因,便是当前的道德教育往往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以为只要学生知道了道德规范,就能起到塑造良好品德的作用。但当学生面对真正的道德抉择时,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这种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了解具体行为规范的道德要求,能接受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很难达到内心世界的真正自觉自律。

2.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背离”的现象严重

共青团中央曾对全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过调查,其结果显示,青少年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令人满意,但“知行背离”的情况严重存在。例如,90%的学生不赞成用夸大成绩、隐瞒错误的手法获得奖赏;然而同样在这些学生中,仅有59%的人对“运动会上某班出现冒名顶替现象,有一学生向学校如实做出了反映”这一做法持赞同态度。[4]纵观当前学生在德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知行不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部分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道德自觉意识,对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缺乏将这些道德标准自觉转化成自己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3.德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德育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的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在的德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真正目的。在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意识淡薄,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1)只解决一些“大而空”的问题,难以与具体的人、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缺乏针对性;(2)易流于形式,组织者搞活动时经常过分关注外界的反应,追求“轰动效应”,而对于活动本身能对青少年的心灵塑造起到多大作用关注得很少;(3)接受教育的学生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喜欢形式上的娱乐性和新奇性,而对活动的思想内涵很少能深入把握。从外表上看大家都是积极参与的,但思想上的盲目性、被动性却很大。

四、德育中“转知成行”的出路——德育自觉的培养

学校的德育成效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而最终的道德行为需要个体的自觉意识才能得以实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实际表明了学生道德自觉的缺失。因此,要使德育的成效显著,达到“知行统一”,必然要使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这项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培养道德自觉的基本前提

道德践行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道德行为是在主体独立选择、自主认同及内化的基础上自觉实施的行为,道德的自觉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5]因为任何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通过主体自觉自由自主的接受才能发挥作用。“道德从本质上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道德作用的发挥乃至其存在的价值无不以道德主体的自觉为前提。而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造就道德主体,即造就具有自主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道德教育必须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迫的,才会有成效,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应有助于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道德自律的达成。”[6]经验表明,要有效实现道德内化并达到自觉,就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确立并尊重个体自由自主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对实现道德内化乃至道德自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促成学生积极的道德体验——培养道德自觉的必备环节

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没有道德情感的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内心的自觉,而道德情感的产生是通过道德体验才能获得的。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域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又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直面并体验着生活,通过感知、移情、体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朱小蔓教授强调,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因此,在实施道德体验模式时,教师要有效组织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成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或创设的情景中,寻找一个岗位、承担一种责任、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产生一种体验、明白一个道理。进而在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过程中达到“内得于心、外施于人”的修养,真正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德育目的。”[7]

3.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培养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

德育氛围亦即德育的“软环境”,它分为内部氛围和外部氛围。就学校内部而言,包括与德育有关的整体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思想精神面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良好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对学生道德自觉的培育具有独特的作用。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必将有助于行为主体作出最佳的行为选择,同时又将使行为主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积累道德生活经验,提高道德素质和修养,完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最终使人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因此,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学校要创建良好氛围,培植校园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优化舆论环境,提高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开发校外德育资源,提高家庭和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程度,形成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的道德教育环境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自觉。

参考文献:

[1][7]张燕红.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金庆良.浅谈大学生道德自律[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3]李国娟.传统耻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自觉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4]姜滢.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5]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周敏.正确处理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几个主要关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0).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