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渝
9月21日,媒体所称的“萨科奇总统诉前总理德维尔潘”一案终于在巴黎刑事法院开审。
从技术上讲,这是一桩涉及诽谤罪、盗窃罪和伪造罪的刑事案,但由于萨科齐等若干人是以案件证人或受害人身份参与诉讼,并不是原告,冠以“萨科齐诉某某案”有些不恰当。
但从本质上看,因诽谤罪诉讼属“自诉”类范畴,没有萨科齐等人的提告,就不会有今天法庭的行动,德维尔潘最终成为被告,是在萨科齐当选总统后推动下展开的。因而说“萨科齐诉德维尔潘”也不过分。
这桩案件可一直追溯到1991年法国售台武器巨额回扣案。當时,售台武器巨额回扣资金去向不明丑闻被揭后,由于有可能涉及法国高层人物,丑闻就变成一桩悬案,民众虽多有议论,但司法部门难以展开有效调查。不久,适逢设在卢森堡的一家“清流”金融投资公司涉嫌洗钱,遭到调查。巧的是,2004年,时任法国外交部长的德维尔潘获得一份据说是“清流”公司内部“名单”,列有一大串法国政商要人,被怀疑可能与当年涉台武器回扣受益者有关,德维尔潘就让有关机构展开调查。
问题就出在这份“名单”上。其一,时任内政部长的萨科齐“榜上有名”,但很快就有人怀疑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加进去的。其二,在这份“内部名单”后来基本上被证明是杜撰之后,德维尔潘是否仍指示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独立于法官和总理府的调查,从而带有不可告人之动机?其三,为什么会在总统候选人角逐的关键时刻冒出一份针对萨科齐的“名单”?为什么不是针对德维尔潘?这会不会是个圈套?抑或是套中套?
据称,最初获得这份“名单”的是“清流”金融投资公司的一名实习生,该实习生把“名单”交给了一直追踪报道“清流门”的记者,正是这位记者判断此“名单”与法国售台武器巨额回扣资金去向不明丑闻有关,他与另一个电脑高手合作,准备把“名单”弄全。在这期间,电脑高手把“名单”复制后偷偷交给了法国一军工企业总裁。总裁再把“名单”传给情报部门一负责人。这位负责人一番秘密调查后,觉得蹊跷,就回复军工企业总裁,不再理会此事。军工企业总裁再把“名单”交给了时任外交部长的德维尔潘,德维尔潘让情报部门再次秘密调查。在此期间,据称军工企业总裁在德维尔潘的授意下将两封匿名信和两张光盘寄给了法官。司法部门随即展开调查,此事就这样传开了,萨科齐一下子被置于风口浪尖上。
司法部门很快得出结论,“名单”被伪造过,萨科齐等人的名字是后加上去的。萨科齐立即以诽谤罪控告德维尔潘。
这时,法国政坛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变化。外交部长德维尔潘接任内政部长,又于2005年5月担任总理,原内政部长的萨科齐改任财经部长后又接任内政部长。2006年,司法部门初步得出结论,证实德维尔潘与伪造“名单”一事无关。
也就在这时,急于改革的德维尔潘总理准备强行推出“就业新政”,结果抗议和骚乱浪潮吞没了法国,被视为希拉克接班人的德维尔潘声誉大损,希拉克总统改而支持萨科齐,萨科齐遂以执政党联盟总统候选人身份最终在2007年总统大选角逐中入主爱丽舍宫。
萨科齐当选后,有关诽谤案的“新证据”层出不穷,司法部门又重新对德维尔潘启动调查。
如果说,最初的萨科齐和德维尔潘之争属于希拉克接班人地位之争的话,那么,随着萨科齐的胜出这场争执也就分出胜负,萨科齐再纠缠就没有意义了。但萨科齐当选总统后,针对德维尔潘的司法调查仍在继续,被许多人认为是萨科齐的报复行动。萨科齐是否要彻底搞“臭”政治对手德维尔潘?
9月25日,萨科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过两年的调查,两名弛立调查法官认定,犯罪的各方应该在刑事法庭接受审判。”暗指德维尔潘是“罪犯”。
在法国,因为在任总统享受豁免权而免受诉讼之累,因此也不会主动挑起诉讼,把别人推到被告席上。萨科齐之行为,应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的孤例。所以,有关总统为什么要大打这场有可能把对方判五年监禁的诉讼,已经成为法国目前热烈讨论的焦点,反倒转移了人们对此案最本质的售台武器回扣资金案的关注,自然受到某些政商人士的欢迎。
10月20日,巴黎检方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要求以“诽谤同谋”罪判处前总理德维尔潘18个月监禁、缓期执行,并对其处以4.5万欧元罚款。检方认定,德维尔潘虽没故意参与诋毁萨科齐的计划,但却没有采取阻止行动,“通过保持沉默成为帮凶”,其行为构成“诽谤同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