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芳
11月15日,这一天的头条必定属于奥巴马,属于中国。
其实,自从奥巴马年内访华的消,自,从伦敦胡奥会传出后,关于为奥巴马访华热场的各种消息不绝于耳:4月,胡奥在伦敦G20峰会上实现第一次会谈,明确将中美关系定位为“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7月,中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谈了“除了上月球以外的问题”;9月,胡奥在美国匹兹堡实现第二次会面,消弭了中美贸易保护战即将烽烟四起的猜测;10月,胡奥通电话;奥巴马访华前半个月,中美商贸联合会在杭州举行……
为何这些消息如此吸引眼球?理由很简单:奥巴马是首位打破传统在执政第一年就高调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那奥巴马为何开创先例呢?理由同样很简单:
2008年9月,金融海啸在美国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至非金融领域和制造业,2009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美国经济将萎缩2.7%,失业率可能升至10%;而此时的中国,年初的“保八”目标几乎没有问题,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持有美国国债8000亿美元左右。
2009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阿巴新战略”,将反恐重心从伊拉克转移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而中国不仅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共享绵长的边境线,并将稳定周边环境作为外交方针之一。
2009年10月,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表示,所有国家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而中国刚刚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减排20%……
奥巴马上台以来面临的头等大事正是上述三项——金融危机、反恐和气候变化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恰恰是其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一个伙伴或帮手。所以,2009年2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来了;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来了;同月,美国财长盖特纳来了;7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来了;10月,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和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来了。
现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来了。
亮剑北京,各有各的算盘
在奥氏踏上中国领土之前,中美众多学者和媒体就根据中美间接二连三的暖场活动,迫不及待地猜测着两国的议题清单。
简单说来,美国希望讨论的是:气候变化和新能源、地区安全、核不扩散、全球经济问题。
其中,选择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来华,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问题无疑会是曾经誓言要“领导世界走向一个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全球合作的时代”的奥巴马格外关注的话题。袁鹏说,气候变化问题其实是奥巴马连接其内政和外交两个大局的重中之重,如果中美在这一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哥本哈根会议就难以取得成功,那么奥巴马也很难在美国内推动新能源变革。所以,前来为奥巴马暖场的各路高官左一个气候,右一个新能源,就连素来被西方各界人士认为在中国问题上持超强硬态度的佩洛西,访华时也只谈气候,不谈人权和西藏,惹得西方部分人士很不高兴。
中国关心的是:贸易保护主义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区域安全、全球性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摆在中国面前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打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过去的30年中,中美双边关系很大程度上依靠经贸关系支撑,所以经贸关系这个润滑剂或者基石一旦出了问题,中美关系势必受到影响。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于10月底为胡奥会晤预热的中美商贸联合会所讨论的主题之一,在这次会谈中,双方承诺不再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为奥巴马访华创造气氛。市场经济地位也是中国关注的经济议题,但是在此次的商贸联合会中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会不会在奥巴马来华时取得突破,为外界所关注。至于台湾、西藏等关系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中方肯定希望美方能给一个说法,表个态,尽管奥巴马或许很想回避。
中国主场,主动权在握?
面对两份不尽相同的议题清单,中美如何博弈呢?
过去30年来,中国由于改革开放需要资金、技术和海外市场,对美国的需求度鼠然高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度。因此,在中美双边关系上,中国长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不那么活跃,往往是美国出招、中国接招。“这是正常的现象”,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逸舟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一个全局性的超级大国和一个崛起的新兴大国之间交手,基本上就是最强者下先手棋,主动出招,而对方接招的多。这是双方实力地位,包括硬实力、软实力综合起来看的一个实际结果。”
不过,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在中美交往史上中国主动出招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人们至今津津乐道1998年“逼”克林顿在台湾问题上表态一事。当时为了让克林顿说出他的政策,中方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首先地点选在上海,而非北京。其次,场合选在非官方性质的学者座谈会上。于是,在1998年6月30日的复旦大学上演了这样一幕:一个学者彬彬有礼地向克林顿提问:“克林顿总统,您在台湾问题上是什么态度?”克林顿立即接过了话茬: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就是著名的“三不”政策。这不是新东西,但却是第一次由总统公开表述。所以,此话一出,立刻在台湾和美国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尤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一头一尾,9.11事件和金融危机相继发生,中美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中国越来越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出的牌,美国包不得不认真对待了。
今年年初为了刺激经济和挽救银行体系,美国政府采取了高度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却大大加剧了海外投资者在美金融资产的不安全性。3月份,温家宝总理首次表示:“中国将如此巨额的资金借给美国,说句老实话,我确实有些担心。”而后又有多位中国官员在不同场合就此问题对美施加压力。在温家宝表示担忧的第二天,奥巴马便立即出来强调说,每一个投资者都应对在美投资的安全性抱有绝对信心。一个多月后,美国财长盖特纳首访中国时,不仅承诺维护在美资产安全,而且对以往历任美国财长揪着不放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贸易顺差等问题避而不谈。
3月,美国宣布加印美钞3000亿,消息一出立即遭到各国反对。几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文章,主张推进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建立超主权国家货币。周小川此文直捣美元霸权,博得全球众多喝彩。奥巴马不得不呼吁全球投资者应将购入美元视为安全投资。
此外,在新能源合作上,中國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合作可以,但要向中国转让技术。美国在这方面也接了招,承诺在一些非敏感、非军事类的高技术转让上突破,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奥巴马把一些高技术转让的审批权从白宫转向了商务部。
这些事例,并不意味着这次奥巴马来华时,中国在双方谈判中处于一个绝
对主动的角色,而是说中美在双边关系上正不断趋于平等。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肯定会有妥协,但必定是双方各让一步。
一场“不被期待”的来访?
回想一下11年前。1998年6月25日,西安古城装扮一新,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古城墙上,长长的红地毯穿过高大的城门,从城里铺到城外,一眼望不到尽头。这一切只为迎接一个人——克林顿。说起那次克林顿访华的盛况,袁鹏记忆犹新:大家都很激动,那时候许多人对美国还有一种崇拜,都很想见见这位美国大总统,对他的来访满怀热情的不仅仅是官方,还有民间。
现在轮到奥巴马来了,中国国内却有一项调查(10月7日,环球网)显示出中国民间与11年前相当不同的态度。86%的网友对奥巴马访华“无所谓”或“不期待”,50%的网友担心奥巴马此行将给人民币升值施压,33%的网友认为,奥巴马访华将就继续增持美国国债问题对华施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天壤之别呢?也许网络调查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是袁鹏还是作了解释:这说明中国民众比以前更加自信、更加务实了。如果中国的自信来自于多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那么,务实则更多地源于经验教训。美籍华人林达夫妇在其风靡大陆的《近距离看美国》一书中曾说,总统是靠不住的,,因为在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不等于美国政府。的确,这30年来,中国遭遇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一次又一次摇摆和反复。奥巴马上台后也是如此。7月,中美在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一致同意要遏制贸易保護主义抬头,气氛融洽,岂料两个月不到,美国便以“轮胎特保”给中国当头一棒;10月,白宫刚宣布奥巴马的访华日程,又传来他将于访华后会见达赖喇嘛的消息;新出炉的美国《国家情报战略报告》刚把中国列为美国的“主要挑战者”之一,没两天美国常务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又抛出对华政策新概念——战略保障(strategicreassurance),欢迎中国作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国的到来……难怪反应激烈的网友会指责奥巴马“来了又想让中国出钱,然后拿我们的钱支持达赖”,“又是一顿忽悠,然后让中国负责任,自己回国继续搞保护主义”。
那么,一场“不被期待”的访华意义何在呢?每当美国总统来访,人们都会想起尼克松那次打破坚冰、扭转历史的访华。与之相比,奥巴马的这趟行程很难说是一场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的访问,不过袁鹏将其定位为很重要的国事访问。这是因为,建交30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正常化和稳定发展,但是在战略互信和军事安全方面双边关系比较弱,只要一触及根本问题,双方仍有很深的芥蒂。所以奥巴马访华的第一个意义就在于能否为下一个30年的中美关系开创一个新的架构,能否绘“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注入具体的内涵。其次,奥巴马的中国之旅也是一个双方进一步相互认识的过程。奥巴马需要认识一个迅速变化、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到底何样,需要使自己作为美国的领导人为中国人民所了解、所接受。反之,对于奥巴马的想法及其对华政策,中国人又了解多少呢?这次访问,就是一个相互了解的契机。
中美关系已俨然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早已超越了那个需要通过元首互访来突显重要性的阶段。奥巴马这次访华,正值国际媒体就“两国集团”(G2)的概念大炒特炒之时。因此,中美两国首脑的一次正常会晤,也许在世人眼中,又增添了许多其他的含义。当奥巴马来到北京,世界真的就成为“中美共治”的世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