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凤
2007年的央视春晚,清纯可爱的台湾女歌手张韶涵的一曲《隐形的翅膀》,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尤其是那清醇委婉、贴近中学生心灵的词曲,更唱出了21世纪青少年的心声:“……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
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曾说:“音乐教育首先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容易分散是当代青少年的天性。音乐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切忌把学生的“安分守己”放在第一位,稍有“活动”就严加管制;要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在游戏律动中唱歌,在表演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魅力,使他们有自由合作、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造的空间;要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作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切合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给学生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在音乐王国里自由翱翔。
一、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平台
“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要像放风筝一样,把学生送上蓝天,使其自由飞翔,在起风时能及时收线,助其回到陆地。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驾驭好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让自由充满课堂;要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不随意打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不轻易用“正误”点评学生的感受;要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的思想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来。如教授《茉莉花》这首歌曲,我让学生先聆听南北《茉莉花》歌曲后,谈听觉上的感受,再出示北方和江南水乡的风光图片,让学生从地理环境、人文风情比较后,感受与体验“多样”《茉莉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欣赏民歌的兴趣和了解民歌的愿望,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什么都想亲自尝试一下。在对一首歌曲的速度处理上,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唱,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用稍快、中速和稍慢等不同的速度来唱一唱,比一比哪种速度与歌曲的内容更贴近,并能自由地说说为什么。通过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既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二、让学生在音乐和文学的结合中徜徉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象征,它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而文学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必要条件,语言离开了声音这个物质载体就无法存在。音乐,也绝不是一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通过声音,这两种艺术形式紧紧结合在一起。尽管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但两种完美结合,就会使两者的优势集中,使听众既为音乐所感染又为文学所激动。在音乐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音乐精神的脉动;获得的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新奇神秘体验和刻骨铭心的感动。
被称为东方情调夜曲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以唐朝张若虚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为题材的。诗中,作者写尽了月的升悬斜落,月色的清朗迷蒙,山石树花的诗意,又在江海连潮的奔流中沾满了岁月年轮的流转。而主宰这深邃美丽天地的却是人间的离愁和思念。作者又借迷离幽远的意境生发出一种人生的感慨,将邈远的宇宙天地一揽胸中,将世人的情愁均收入江树花月中,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艺术氛围,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通过管弦乐器演奏,重复的节奏和反复的音调将桨橹之声引入你的耳际,将你带进“水浸遥天云弄影”的飘逸之中。现代的许多优秀流行音乐,如毛宁的《涛声依旧》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改编的;琼瑶的《在水一方》是根据诗经《蒹葭》而改编的……这些优秀作品的问世,无疑使诗和曲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要想创作有所作为,不仅要钻研本行业务,而且最好能学点“姐妹艺术”,师承、借鉴她们的风格和技巧;要想学好和更深地领悟文学,借助艺术门类特别是音乐,就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因此给学生插一双隐形的翅膀,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课文或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才能让学生在文学与音乐殿堂遨游,以“神”感知音乐课堂的佳境。
三、把开启音乐殿堂的钥匙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学生的学法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见,学习是一种不可代替的高度个性化的智力活动,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学习的爱好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快乐中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掌握开启音乐殿堂的钥匙。
如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首好歌曲,表达祝愿的《祝你平安》《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感恩、报答社会的《感恩的心》《爱的奉献》,表现青春萌动的《栀子花开》等,它们都以自身的艺术特色、时代感给人以慰藉、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且毫无说教的味道。“想唱就唱”是《超级女声》大赛最响亮、最煽情的口号,每个人都可以勇敢地继续自己的梦想,即使离开令人眩目的舞台,仍然可以从“想唱就唱”的快乐中获得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勇气和毅力。将大众化的音乐融入每堂音乐课中,很值得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借鉴和思考,学生在教师这儿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把提升学习素质、方法和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四、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创新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音乐最具有创造性特点,是最需要想象力的学科,它的最大魅力在于你可以让自己的想象无拘无束地驰骋于音乐中。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使用〉》中明确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在欣赏课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如在欣赏乐曲《春之声》时,我首先为学生反复播放曲子,让学生倾听并展开想象,不要对他们提出问题而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不要对他们的想象力加以限制,而要鼓励、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的气氛中寻找春天:有的学生说听到小鸟飞来了,有的说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了,有的说看到小草和树木发芽了等。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我不时采用音乐游戏、歌舞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好奇心。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教学法中强调:“不要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一首歌或一个舞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应做到经常变换教学方法,如采用音乐游戏、歌舞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吹木叶”是湘西民间随手拈来的表演乐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奏吹木叶,通过单独表演、分小组表演或分声部吹奏,体味木叶悠悠、情意悠悠的意境。让男生吹响弯弯的牛角,用充满战斗力的号角声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其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采用本民族的乐器演奏本民族的音乐,音乐课堂就能够激发学生乡音之情、民族音乐之情和创新之情,从而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激发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创新思维。
我们教学不应是“学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应重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以及“参与中是否获得美感体验”。《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必须拓展课堂聆听开放度,也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音乐教学应该是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品头论足”间享受音乐美,给学生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音乐课的“天使”获得充分自由,创造音乐美,放飞思想,放飞我们的课堂!
(责任编辑: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