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城(执教) 于永正(点评)
[编者按]孙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先后获枣庄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8年,荣获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觉得题目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打不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那么,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这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突出“打不垮”)
生:“信念”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信念”)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厄运”这个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读,突出“厄运”)
师:同学们,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 可以说,课题中的这三个词语都是“关键词”。每个词都概括了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抓住了这三个词语,就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同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激情,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础。
师:这三个词语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抓住了。谁愿意读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明末清初,有一位史学家谈迁写了一部《国榷》,他用了20多年才编写完成,放在竹箱里。有一天,小偷溜到他家,见没有东西可偷,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后来,在困难面前他又站了起来,经过多年的奋斗,重新编写完成了一部新的《国榷》,并因此名垂青史。
师:你说得很详细,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生:明末清初,谈迁先后两次完成鸿篇巨制《国榷》的编写,并因此名垂青史。
【点评】 阅读教学有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是把书读薄,一个境界是把书读厚。把书读薄,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要通过训练获得。
师:“厄运”是什么意思?
生: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
师:结合生活实际,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事情能称得上是“厄运”呢?
生:腿断了。
生: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光明了。
生:寒假作业丢了。
师:对你来说,是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厄运”。
【点评】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重点词语“厄运”,既让学生理解了“厄运”的意思,又为下一环节理解谈迁的“厄运”做了铺垫。
师:你们说的情况,远不能与谈迁的遭遇相提并论。谈迁的厄运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勾画他遭受厄运的词句。
师:谁来读一读你勾画的内容?
生:读“小偷溜进他家……下落不明。”
师:他的厄运就是——(板书:书稿被盗)
师:看到黑板上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书稿被盗就是厄运呢?
(生纷纷举手)
师:不着急回答,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说明书稿被盗就是厄运,用笔勾画一下,还可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点评】 教者不是急于让学生谈,而是注重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的再次感受。读而思,思而答,这正体现了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要求,这样,回答才会有质量。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先请大家读勾画的句子,然后结合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谈迁已经写了20多年的东西失窃了,他很伤心。
师:(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书稿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生:从“致命的打击”看出。
生:从“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以看出。
生:从“热泪在不停流淌”感受到。
师:同学们能通过词句感受到谈迁的厄运,也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体会得这么好,能读好吗?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点评】让学生带着感受去读,这是在要求学生用心去品读,此时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已融合在一起了。
师:(指名读)这不幸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同学,何止打动她一个人呢,也打动了孙老师。孙老师也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范读)
师: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边体会边想象,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点评】 教者始终抓住“厄运”这一中心词,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找出文章的重点语段,让他们在各自的阅读中思考、感悟,交流感受,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教者还通过巧妙的教学构思、恰到好处的过渡与点拨,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理解了“厄运”,感悟出了谈迁的情感。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作为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可以吗?
生:(自信地)我觉得我可以试试。(生读,真的读得声情并茂,同学们掌声热烈)
师:掌声是最好的证明。读得这么棒,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我读的时候想象着老人的心情。
师:大家像她一样,一边想象一边读。
【点评】语文课堂重在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又离不开朗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实践活动。教者时刻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从而使学生借助朗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文本思想的启迪,享受语文的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语感。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呢?
生:我从本文的第1自然段“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一句看出,跑这么多路,很辛苦。
师:从“一点”和“一百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为了写《国榷》,谈迁费了好大的力气。
生:《国榷》的编写经历了许多坎坷,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可以说来之不易。
师:为了抄史料,走一百多里,这句话中的哪一个字最让我们体会到了编写的艰难?
生:“竟”字让我们体会到不敢想象,难以想象!
生:我读出了他要写一部明史的决心。
生:为了史书,谈迁有着坚定的信念。
师: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厄运。你还从哪里体会出来?
生:读“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生:从这些数字是能看出书的珍贵。而书一下没了,谈迁肯定很伤心。
师:这一句话中还有几处数字,请你出声地读一读,用心地体会,可以联系实际,也可以结合上下文, 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数字背后的事情。
生:我从“6次”看出他的精益求精。
生:我从“400多万字”,看出他跑了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生:50减20等于30。谈迁30岁就开始写了,说明他一直在不停地写。
师:课文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书稿被盗就是谈迁的厄运。因为书稿就是他的命!
【点评】 教师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的情感。
师: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处让我们感到他的厄运,看看谁有一双慧眼。
生:“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那么小偷偷走的还仅仅是书稿吗?是呀,更是他的理想和愿望。让我们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情感去体验,用想象去丰富,读懂了许多内容,你的内心一定积蓄着许多情感,请通过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师: 《国榷》的编写不仅是谈迁20多年的艰辛付出,还是他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换来的,更是他从小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说《国榷》被盗就是他的厄运。
师:在厄运面前,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谈迁,我们看到一位多么值得同情的老人。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谈迁,读懂了“厄运”。但他是怎样在厄运面前站起来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再次写《国榷》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双语实验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