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8课是巴金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因为作者是这样一位文坛大师,所以整封信读起来亲切自然,没什么特别深奥的地方,即使如第3自然段中提到的“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和“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学生通读全文也能在本段中找到答案。因此笔者为了深入读懂文本,特地找了巴金的散文作品阅读,尽可能走近作者的生活。
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作者的生活与工作
学生对巴金了解甚少,想很快进入课文,跟上作者的思绪是有点困难。我以贴近现实生活的“2003年感动中国”评委给一位获奖者的颁奖辞,拉开教学序幕。学生通过大屏幕默读感受: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愁、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上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学生通过猜作者,谈自己课前预习时所了解的作者,再经过老师的简短小结,学生从心底已对巴金有了敬佩、崇敬之情,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 突破重点段,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丰富情感
文章感人,是因为有丰富的情感。巴金作品的显著特色就是真情实感如淡淡花香,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本文自始至终,渗透着作者谦虚、热爱生活、关爱儿童、甘于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思想,显示出那颗历经沧桑的心灵依然充满勃勃生机。一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充满乐观精神的坚强老人跃然纸上,给那些天真的孩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阅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第3自然段内容长,情感最集中、最丰富,是教学的重点。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应依据文本,读懂文本,传递文本,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对比教学活动,揣摩字句所流露的情感。在慢声细语中,学生的心开始不平静起来:“像巴金这样赫赫有名的作家,为什么也说自己是个普通人?”“我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作了!”“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许多颗幼稚的心骤然受到强有力的撞击,不再轻描淡写地朗读,不再随心所欲地开小差了,一张张天真的脸上立刻有了思索的神情。
我趁机引导:巴金爷爷已好多年未回四川成都了,家乡孩子们多么渴望和敬爱的巴金爷爷见上一面,想和巴金爷爷一起说说话。巴金爷爷因身体原因不能回家乡,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同学边读边讨论,争先恐后地谈着自己认可的答案,其他同学还适时点评。
站在一旁的我并未立即来参加判定,“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流露巴金爷爷高尚的思想境界?”教室顿时又静了下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默读刚才有人提出的几句话,陷入沉思。很多同学找到了:“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巴金爷爷怎么形象地谈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感悟其他相关的几句话,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开花结果”“白吃干饭”等词语的意思,还认识了谦虚、有爱心的巴金。我还补充了巴金的两句名言:“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尽可能多说真话。”通过进出文本,学生对巴金又多了一些了解,真正感受到这位人民作家的人格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鼓舞,童年的梦想被唤醒了。
三、 由表及里,细致了解作者写信的特殊背景和良苦用心
通过课文阅读,学生清楚巴金爷爷在收到家乡孩子一共40封信时,是忍着病痛在回信。
“这是一封普通的信吗?”让学生在下面的几段中找找答案。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那么,就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吧。”首先被学生找到。有学生质疑:“巴金爷爷不能请他人代笔?或者打电话?”同学们纷纷认为,说得似乎有道理。为此,我发表自己的想法:用笔写信最能直接表达巴金爷爷的诚意。也有学生读第5自然段:“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叮咛和嘱托,使这封信变得沉甸甸的。“还有哪些语句看出这信很特别?”第4自然段中的两句:“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据老师所知,巴金爷爷在病魔缠身时,写字是件挺艰难的事,但他很坚强,还坚持完成《随想录》的写作,有时自己不能写,就口述以后请女儿记录。在出版《随想录》前,巴金爷爷亲自审稿,他做到了____,做到了____,做到了____。”(让学生先用文中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语练习说话。)
四、 角色谈话,深化对人物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在临结束授课前,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如果是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你如果曾写信给巴金爷爷,收到该信时,会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跃出课文进行想象,从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真正从快乐轻松的语文学习中收获许多知识和技能。
总结时,我提到“本文虽是给家乡孩子的信,其实这封信的读者就是全国小学生”,这也是轰动当时的一件事,很多学生读了这封信,认识了巴金爷爷,受到了鼓舞。最后我作了简短的小结:“今天,巴金爷爷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读了他的这篇文章,让人深受启发。假如这位文化战士还在,你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有的重复文本中印象深的语句,有的从巴金其他作品谈开去,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教学在浓烈氛围中结束。
(作者单位:阜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