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体教育技术与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使用的误区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语文教学
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而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现象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而多媒体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影响,从而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中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准备有助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用于解释和板书的时间,使学生精神更集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值显容量。在讲解《鸿门宴》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项羽、范增及刘邦等人的座位次序,讲明古代文学常识中关于“座次尊卑”的知识点,可轻松的化解此教学难点,并强化学生的记忆。古诗教学中,利用投影、音乐渲染丰富的内容和情景,用画面和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更快地进入诗的意境,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诗人人格精神的认识,了解诗人更多的作品,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可以收到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效果。如讲授完苏轼的词作后,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源播放《子午书简宋词十家之苏轼》,及时向学生补充苏轼生平及其代表作赏析。借此让学生对诗人的人格魅力及其作品有更深层的感知。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多媒体课件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整合起来,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出客观事物,呈现教学内容。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的形象如诗歌教学,教学资源中有配音朗读可放给学生听小说教学中,教学资源中有相关影视片段在学习课文时供学生欣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此外,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利的学习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封闭性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表现为被动接受、自主性不强、合作精神不够。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用嘴讲,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学习中靠耳听、靠笔记,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合作,多媒体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多地要求在学习中加强合作。这不仅仅是同学间的互助合作,也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合作。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更大的开放性、民主性,这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多媒体技术也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它使学生不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来学习语文,还可以在因特网这个无限广大的课堂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学习。所以,多媒体技术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为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了新天地。
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会使学生脱离课本文字阅读欣赏,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摄取意义进行理解,才有可能探求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主旨,领悟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也才有可能进而对阅读材料进行鉴赏与评论。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先。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是悟出来的,而有的老师一味地将文字破译成幻灯片、录像、多媒体课件,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简单地把课本描述的人物和实物图解,这势必淡化语言训练,弱化语言教学的功能,因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2将想象转化为单一的画面,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语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固定的,如果忽略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试图将有着丰富想象空间的语文直观化、图像化,那就把语文课上死了。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有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画面甚至用影视作品来代替学生对语文的独特体验,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一化,久而久之。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损害。
3课件的设计过分追求“声”、“画”效果,教学的重点、难点不突出
语文教材对文章的选材是广泛的。作者生活在一定时代,他的作品反映当时的背景。有些课文指出的情境或社会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单靠教师讲解介绍,学生很难领会透彻。而利用多媒体设置适当的背景,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但是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夸大多媒体的功能,为文字选择的背景颜色或图案过于花哨,为朗读或讲解选择的背景音乐音量过大,甚至大量运用声像资料,有的在展示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时,在旁边设置一些毫
无意义的卡通动画图像哗众取宠,使得学生只是盯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这些都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文字材料和教师朗读讲解的关注,造成学生视听的疲劳,影响了学生的品味理解,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
当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并非一无是处,正如开头所谈它的优势。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着力点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相结合,恰当的在教学中适时地使用多媒体以便优化课堂教学。
1在利用图形声像色激发兴趣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深层次阅读文本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像。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我们要利用多媒体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的兴趣。
2在增强形象生动效果的同时,要注意留出空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凭借鲜明的色彩、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营造气氛,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情感,引导想象。在文学审美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完全用图像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只能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教师不能为了突出多媒体的制作效果,而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挤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多给学生留一点“空白”,让学生用想象去填补:留下一些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切实地动起来,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
3在追求多媒体技术创新的同时,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教无定法,不能对所有的学科都规定统一的操作模式,同一教学内容也不能人人都用统一的操作模式。《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技术在视听方面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靠加深理解就解决得了,而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长期的积累。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既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灵活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在学习中陶冶性情、认知社会、感悟人生。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慎重选择,灵活运用。
总而言之,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找到支持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支点,使其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作者简介:张克辉,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月城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