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芳 余三定 薛 辉
一 .农村艺术团体表演形式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在新世纪,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就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文艺作为广大农民的精神食粮,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农民这一问题上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文艺表演团体纷纷兴起,特别是在农村和基层,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已成为当地文艺演出市场的主体。据2008年底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公布,全国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团体6800家,是国有院团的2.75倍,每家年平均演出200场以上。这些民间文艺团体扎根农村,比较了解农村社会现状和农民的需求层次,能以农民喜闻乐道的方式表现艺术,既满足农民的审美娱乐需求,同时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在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引起群众的共鸣。文艺队、电影队、剧团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他们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家门口。浓浓的文化氛围,吸引了群众的参与,点燃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群众在赌桌上的心被美妙的歌声拉了回来。基层文艺团体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民间艺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农村文艺团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当下农村艺术团体表演形式比较陈旧,缺乏创新。队伍老化、学历偏低是目前民间文艺团体亟待改变的现状,此外受经济因素影响,不少传统文艺表演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文艺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晋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巧珍说,很多农业县区文艺活动经常性开展不够,且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格局。这些地方主要以文艺队伍游行、文艺汇演、民间艺术展演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这些文化活动只在重大节日和庙会期间才集中举办,农民看得很不过瘾。因此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民间艺术团体的表演形式,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砖添瓦。
二.制约民间文艺团体表演形式发展的原因
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制约农村文艺团体表演形式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创新能力不够。大多数农村文艺表演团体还处于原生态的初创阶段,资金少,人员缺,演出阵容受到限制,剧目创新能力弱,主要以复排和移植剧目为主,导致节目陈旧,表演形式老套,缺乏竞争力。2、队伍人才不稳定。大多数农村文艺表演团体缺乏吸引各类文艺人才的条件和能力,成员基本是凭兴趣加入,缺少专业的文艺骨干。相当多的演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如肘歌、抬歌等,其传承只能靠一些老年人自发组成队伍,年轻人根本就不愿学习和继承。队伍人才的欠缺造成了民间文艺缺乏活力和创新性,许多传统的表演形式没有继承下来,而新的文艺表演形式又没有得到及时传播,因此农民观赏表演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审美娱乐需求。3、没有形成协作机制。农村文艺表演团体基本是各自为战,信息渠道不畅,资源未能整合,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农村文艺表演团体与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少,缺乏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在社会上没有归属感。我国的农村文艺团体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基础比较薄弱。这样,创新就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农村文艺团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充分认识农村文艺团体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政策扶持。首先必须争取文化部门的全力支持,对农村艺术团体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把农村民间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纳入我国演出市场体系建设,纳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规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格局之中,建立健全适合其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管理机制,为农村文艺表演团体排忧解难。
2、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扶持农村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专项资金,把农村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纳入文化下乡工作中,规定各级政府购买文艺演出产品用于送文化下乡。
3、以试点方式树立样板,带动全国农村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国家可支持以河南宝丰为代表的魔术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以安徽埇桥为代表的马戏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以浙江嵊州、安徽怀宁、湖北黄梅为代表的越剧、黄梅戏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支持这些地方农村文艺表演团体产业化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各地政府扶持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立品牌,做大做强。
4、大力帮助培养人才。组织国有文艺院团和文化馆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开展业务辅导,支持与鼓励国办院团与民营院团之间的人才交流,支持有关艺术院校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集中培训及各种长短期培训,帮助其培养人才。由文化部门搭建平台,定期开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管理人员、编创人员、演艺人员、舞美人员和演出市场营销人员专题培训工作。
5、建立相关机构,加强沟通与管理。可在中国演出家协会下设农村文艺表演团体工作委员会,搭建农村文艺表演团体与政府管理部门沟通的桥梁。
三.创新表演形式
大家都知道: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农村艺术团体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农村民间艺术团体表演形式要注重创新,尤其要结合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创新,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吸引农民,为农村文化发展搭建一个好平台,表演形式应寓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渗透贯彻。以吸引农民的目光,达到寓教于乐、寓训于乐、寓传授知识技能于乐、寓养成良好风尚习惯于乐的目的,促进农村艺术的繁荣发展。
1.多创作反映农村社会题材的作品。随着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的当代农村民间文艺,文艺创作者必须深入基层,发掘反映社会新风气的题材。既能够满足年老群众的需求,又要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宗旨,充分利用农村节庆日、农村集市等时机开展文艺表演活动,要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艺活动与定期举办的大中型群众文艺活动相结合,将传统节目与现代节目相结合。推出一些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组织一些弘扬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文娱活动。如定期举办农民文艺汇演、文明村文化展演活动等,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要打造文化品牌。要善于挖掘整理民俗文化,多组织开展一些贴近农民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艺术活动,编排更多适合本地群众“口味”的节目,例如音乐、舞蹈、戏曲、相声、小品等,适应群众需求,不断创新完善艺术表演手法,增强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推动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走进现代生活。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艺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3.利用特色文艺开展农村文艺表演。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群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参与。如川戏座唱、琐呐笛子二胡等器乐演奏、秧歌、彩莲船、狮龙表演、杂耍表演、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长兴百叶龙能盛传百年之久依然为人民所喜爱,正是由于其艺术手法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变舞龙为龙舞;表演动作,变单调的S形游龙为游龙、滚龙、睡龙、卧龙、腾龙穿插混合;伴奏音乐,变民间小调为交响乐、摇滚乐。
农村文艺团体表演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风貌。这就要求农村艺术团体必须更加注重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本文为200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湖南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和农村和谐发展研究》系列论文之六,项目编号07JD34)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