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三湘田园的歌者

2009-12-24 10:49陈和西吴忠光
艺海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三湘作画山水画

陈和西 吴忠光

笔者和自己的研究生们致力湘景乡情的描绘已有好几个年头,以三湘大地田园为根据地,创作了一批很中国化、很有湖南地域特色的风景油画,在风景油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就我们的风景油画创作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油画风景创作应扎根于本土

也许很多人喜欢到各地旅游,喜欢画各地的名胜古迹。我们不否认名山大川有很多很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如雄奇、瑰丽、险峻和悠久等等。也有很多画家以这些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佳作。但我们认为,风景油画不是明信片式的纪录各地面貌,而是画家与自然对话、神交的产物,优秀画家描绘的是心灵所感的自然万象,而非眼前所见的各种独特风光的照搬。

我们也曾经有过去桂林等地写生的经历,但离开故士,心中的情感与此地风景很难搭上关系,画风景时缺少了一种炽热的冲动,都蓦然发觉,湖湘文化的历史文脉早在我们的骨子里默默的植下了根,三湘大地的田园风情早与我们的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关于作画方式

很多时候是对景写生,也许有的人有很好的记性,能很好的记住各种风景,能过目不忘地回画室默写出来。我们很佩服他们的记忆力,但同时认为,风景画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再现,而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默写能力强的人固然能抓住某一瞬间的印象,却绝难把握其本质内涵。还有人利用照片进行绘画,看到心仪之景,拍个照片回画室闭门作画。但我们以为:照片把自然缩小了很多,常忽略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照片很科学的透视方式,常拘泥于某个视角,不适用我们从大局着眼,自由地组织画面;照片不能反映泥土的气息、及天籁之音;照片也不能反映我们对景物时的真实情感,尤其我们在作画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的体悟。因此,我们大多时候都是进行对景写生。当然对这种方式常常有人提出疑问,以为这种方式谈不是创作。然而创作真的有一种固定的模式的吗?你敢说凡高、莫奈等大师的写生不是创作吗?

当然,写生时我们有自己的处理方法,到一个景点,必不会饥不择食地随便选个角度作画,而必在周围转转,对这景点有了较全面的把握,才选择打动自己人心的、作画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进行写生。取景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对象,常对景物进行取舍和挪移。譬如我的对景写生示范,常令很多初学者很难找到对号入座的实景。我们风景写生很注意画面意境的体现,常通过运用底色控制画面色调、运用符号概括客观对象等手段追求和谐意境。

三、 对风景画与山水画的思考

风景画是一个西方油画的范畴,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画中常以山水画的面貌出现。西方风景画多在城市与大自然的中间地带寻找灵感,常见的林荫道、磨坊、桥梁、村庄等都是经过人类改造的风景,是对自然征服的标识,而对于不毛的大山,汹涌的瀑布,西方艺术常退避三舍。西方风景油画较忠实与眼睛看到的东西,常用焦点透视来组织画面,体现对生活的赞美。与之相比,中国的山水画家是诗意的、理想化的,常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山水:见山之高、水之渺,并未觉其山高路陡、水深难泛之艰,而是感受到其包罗万象之壮美景象。国画家常“胸有丘壑”,自由地组织山石、草木、飞瀑等等,甚至通过时空的转换,经散点透视的方法,通过创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佳境,寻找自己灵魂的归依。

中西在造型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西方油画风景着重用明暗与色彩的冷暖来造型,遵循严格的空气透视规律用虚实体现空间,给人以真实而实在的感觉。中国山水画则强调用线与笔墨造境,对于色彩倒显得不太重视,画面的空间感不太强烈,却通过“起、承、转、合”的虚实关系表现,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在“移步换景”中畅游画中的山水。

四、中西结合的途径

西方风景油画与中国山水画曾在很长一段信息封闭的时间独自发展,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但艺术从来就有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一见面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且不说近代以来中国的徐悲鸿、林风眠等是如何呕心沥血的促进美术中的“洋为中用”,其实早在那段中西信息相对封闭的岁月里,西方油画就涌动一股股向东方文化取经的潮流。众所周知,在法国罗可可艺术之前,西方油画中的风景都走的写实的路线,充满理性。而正是这时期的画家看到一些来自中国的奢侈品,受到了那时的中国瓷器上中国山水画图式的启发,其画中的风景开始出现朦胧而又平面化的描绘,如华托的《发舟西苔岛》,画面左边的大树逸笔草草,除几枝不交待头尾的树技和偶尔露出的树干外,树叶与树枝朦胧一片,用统一的色调处理成一团有深有浅的褐色墨迹,连绵起伏的远山通过同一色调的深浅表现出来,很显然与中国山水有相通之处。这种处理方法经过后来的柯罗改造而在风景油画中大放异彩。

有生命的风景油画不能只是一张画得较好的风景图片,它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所有经历、知识、涵养、人格和生命以及这个时代的全部,同时也包括艺术家在风格形式上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风景画家经受过中西文化的双重洗礼与碰撞,在其艺术上有所体现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以为:以“鱼米之乡”的潇湘农村田园为创作对象,坚持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发现和拓展风景油画的领域,采取西方油画的焦点构图法式,运用中国篆刻印章的方形布局,以中国士大夫写意山水的笔法造型,参照木刻两极黑白的强力对比,体现出中国写意花鸟画特有的简洁效果,能创造出一种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风景画图式。

五、 关于“象我者死”

有人对于我和研究生的作品提出疑问,认为风格过于接近,很为我的学生们担心“象我者死”。其实他们是过于担心了。我以为,任何一种风格样式的形成与完善都需要很多人进行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譬如印象派,这种风格样式一形成,即有很多画家都用这种方法聚集在一起作画,共同探索光影与色彩在油画中的魅力。在一段时间内看,他们并不着意去追求各自的艺术特色,甚至于我们现在看莫奈和雷诺阿等同时画同一地点的作品,几乎分不出哪张是谁所作。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后来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师。

至于我们现在的这种风景油画图式,其确立尚不过十年的光景,还有很多探索与发展的空间,远没有形成定式,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还在不断的变化,自己各个阶段的作品面貌都存在着很多的变化,比如我近期着重在花鸟画领域吸收养分,并在底色的运用上做新的突破,画面效果与原来的不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至于我的研究生们由于各自的性格、学养、爱好等等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我拉开差距,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并不需克意为之。例如已经毕业的吴忠光、李猛、陈小林、刘佳林等,都开始在这个体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也许构图样式还有点相似,但吴忠光作品的文人情结,李猛作品的细腻温和、陈小林作品的精致唯美、刘佳林作品的薄雾柔情,是各有特色的。也许他们的特色还不是很明显,但假以时日,其个人风貌会越来越强烈。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和丰富活泼的三湘地貌孕育了我们,我们愿做守望三湘田园的歌者,以我们的画笔把瞬息万变的沧桑凝为清澈的人生默象,将淡泊无奇的生活酿出年华的醇香。

(作者单位:陈和西湖南师范大学 吴忠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三湘作画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水作画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指纹来作画
声东击西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我眼中的周新平和大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