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贤 周 峰 谭园园
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在校期间,青少年学生按照社会和学校对其社会角色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将相关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信念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和构建具有社会化特征的价值体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要将外在的道德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心自觉自愿的需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并将之推及他人与社会。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发自内心的接纳,也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环境因素是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以不同的功能指向时时刻刻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实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综合影响和推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德育环境的功能与意义
对青少年学生认识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青少年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主要是将具体的环境所反映的价值观信息、所反映的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等外在价值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要受到多种因素、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德育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道德环境,对其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指引方向的作用。
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具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德育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熏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德育环境作为一种内涵丰富、因素多样、生动具体的育人环境,在陶冶青少年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良好的暗示、正确的舆论等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自然地体现出对青少年学生行为的一种特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力量来自于青少年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群体和周围环境,它既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更不是长辈的简单的压服,因而对青少年学生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榜样示范不仅是德育环境重要的施行方式,同时也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榜样是培养青少年学生优良品质的典范,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的物化模式。榜样示范可以通过榜样的形象与言行,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在榜样模仿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社会化环境因素分析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父母对子女了解的深刻全面性等特点决定了家庭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进程中的影响的重要地位。家庭环境比学校德育环境、社区德育环境显得更为突出,更具有影响力。我们知道,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或家庭德育方法不当,容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学分至上;过度溺爱,过度严厉;家庭不和谐,父母有不良嗜好,品行不端的家庭往往对孩子成长有着很不好的影响,使孩子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从而在认识和行为上发生偏离,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正确社会化形成。
2.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学校德育环境的三个方面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环境因素涉及学校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制度背景,它们在青少年道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政治制度决定了一所学校德育的性质,制约着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它明确了我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制度环境直接决定了学校自身办学性质是公立的还私立的,是政府拨款还是自筹经费办学,从而决定了学校德育质量及德育效果。经济制度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依赖的重要环境,它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层次、德育运转状况及德育地位。文化环境主导了学校德育的导向,决定着学校德育实践,对人的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作用。物质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包括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生活娱乐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学校精神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学校精神环境因素是校园主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最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诸如共同遵循并得到认同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思想作风,包括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景环境、舆论环境等。与物质环境相比,校园精神环境无论就其组成要素,还是发挥效能的方式都是精神的,它属于校园环境的最高层次,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和灵魂。人际环境是青少年成长与成才的重要环境,也是学校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环境。
3.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学校教育多元化、社会教育提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不同的载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交错、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教育通过其功能的发挥,使各类教育有了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实体,起到了统筹青少年社会化诸因素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新格局。良好的社区德育环境所具有的心理凝聚功能、沟通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教育功能,能够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从而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初始环境,进而有利于青少年德育的社会化。而不良的社会文化、社区环境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进程,抑制他们的发展和进步,甚至可能诱发和强化他们的某些弱点,形成“反社化”。
三、优化青少年学生德育社会化环境的途径与策略
1.优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首先,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其次,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主要作用。子女总是以其双亲的言行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习惯和道德信念的体系,借以调节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再次,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理想最初往往是有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子女最初的兴趣爱好正是在家庭生活中萌发的。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能引导青少年逐渐懂得现实生活的意义,注意发展他们的各种正当兴趣和爱好。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又能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另外,家庭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个性性格特征、形成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总之,家庭环境对人的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所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
2.充分发挥学校在营造优化的德育环境中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动态、失范和价值观的现实多元性,就使得学校德育只有在同社会环境结成统一整体时才能对德育对象发挥有效的作用。学校德育必须选择的出路是构建优化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表现之一。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应延伸到学校德育之外,使学校德育不仅定位于校园之内,而且定位于社会环境之中,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主体力量。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
3.优化社区德育环境,提高社区德育环境质量
(1)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强化社区教育功能。通过社区教育净化社区德育环境社会化的核心是用社会文化武装个人,用社会统一的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人格模式造就个人。当今,青少年的社会化与其个性发展、价值实现的需求日益紧密联系,尤其在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中,在形成价值观念、发挥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需要自己所属的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其特点是由这个社区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和历史传统决定的。社区以其自身的优势,通过优化社区环境和社区教育,调动社区内一切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协调全部教育载体,最大限度地培训青少年学生,开发他们的潜能。
(2)通过优秀社区文化影响青少年学生。社区文化在帮助青少年学生闲暇生活社会化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闲暇生活是指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而进行的生活活动。实现个人闲暇生活社会化,主要在于实现闲暇生活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减负”后,青少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用优秀的社区文化,无论是娱乐性的,还是科学性的,都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度过健康而充实的闲暇生活,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强化其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1] 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熏2001.
[2] 王世民.关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南昌高专学报,2000(2).
[3] 陈世恒.当前影响中小学德育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对策.广西教育学院,2002(4).
[4] 吴沁芳.试论道德实现的良性化态势.齐鲁学刊?熏2003(1).
[5] 夏国英.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途径.嘉兴学院学报,2002(1).
[6] 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青年研究?熏1999(12).(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