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英
随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如何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结合优秀英语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从教学机智的角度初步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以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
一
对于“教学机智”这一概念,目前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依据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教学机智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1]。它具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事件的突发性、处理的迅速性及效果的良好性。具体而言,教学机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变化中的教学情境敏锐地洞察,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需要和教学情境,适时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在偶发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可以说,教学机智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综合体现。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有效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众所周知,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较,新课改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方式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新的教学观,与“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的传统教学观是有根本区别的。同时,新课程也强调,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是不断地处于变化和生成之中的。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其往往事先预设好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采取线性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知识“授受”过程。然而,依据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观点,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它是一个看似无序却有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系统,决不是一个线性的封闭系统。“将教学视为开放系统,就会重视偶然性,在这样一种偶然性的框架中,知识既不是现实的复制,也不是先验形式对现实的强加,相反它是两者之间的中介——一种通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促成的构建,教学的作用不再是传递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2]从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正是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复杂多变、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使得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要求教师不能遵循一套死板的预设好的行为规则,而是要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善于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针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3]教师的教学机智由此成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二
通过观摩、分析和总结优秀英语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发现他们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把教学机智巧妙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动机,或设疑问难,相机点拨;或纠正错误,深化认识,或化解矛盾,促进教学相长,等等。教师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1.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习兴趣与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可以发挥教学机智,千方百计地利用直观实物、电教设备、课堂游戏、戏剧表演、讲故事等方式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迈开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一课时,她就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采用音乐渲染情境法,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几首美国rock music和country music,然后让学生猜测哪些是rock music,哪些是country music,怎样辨别和区分它们的特征差异,等等。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音乐课堂情境之中,对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真切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就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基础。
2.善于设疑问难,巧于相机点拨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说过:“曲则全,枉则直,窘则盈,蔽则新。”这种思想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意味着教师平淡无奇的授课,即使教学内容准备得很充分,甚至无懈可击,也很难激起学生思维溪流的浪花。而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痛苦与欢乐,那将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教学机智,善于设疑问难,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同时,巧妙地相机点拨,化解思维的疑难点,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乐趣,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高二课文“Albert Einstein”一课时,对于课文中“This was the period when he first began the research and the studies which led to his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这句话,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research 和 studies这两个名词一个用单数形式另一个用复数形式?”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使他们明白research 和 studies作抽象名词用时,皆为不可数名词。但study指各种学科学习时,习惯上作可数名词,而且常用复数形式。可见,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设疑问难,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不断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善于纠正错误,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JEFC教材的使用,为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语言实践开辟了非常广阔的新天地,学生英语语言操练和实践的机会大量增加。然而,由于英语对于学生而言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与研究看,学生的错误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母语的干扰,一是所学外语语言体系的形成过程。当学生需要用英语表达某一个概念或意思时,英语作为一个新的语言体系还未健全,学生所要表达的概念或意思在英语中还找不到相应的音、词或句子结构,他们就必然借助于母语的概念和语言知识来完成交际的任务,由此就容易出现因借助于母语而犯的“错误”,亦称“interlingual errors”。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凭借教学机智,善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在这方面,有优秀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和类型等,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即“免、缓、点、转”纠错法[4]。所谓的“免”,就是对于在口语实践中学生所出现的并不妨碍表意功能的错误,教师不必吹毛求疵或横加指责。所谓“缓”,就是对于那些因为是难点而形成的错误,教师不必口舌费尽而把学生弄得更加糊涂,相反,教师可以采取“无意”纠正(以无意中见有意)的方式进行订正或暂缓讲解。所谓“点”,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适时、得体地“指点”或“点化”,及时予以纠正。所谓“转”,就是针对学生存在的基础知识或巩固性知识错误(特别是重复错误),教师要尽量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其认识观念有根本转变。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与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深化学生学习认知,有助于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
4.化解教学矛盾,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往往不是风平浪静、井然有序的,而是随时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容易导致教学矛盾,引发师生对立,教师教学机智更多的是体现在灵活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矛盾上。如有位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have to”含有“不得不”的意思,他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生活实际来造句。突然,有个学生奇怪地笑个不停,歪歪扭扭地站起来,怪声怪调地说道:“I have to go to the washroom,I have to 大便。”这下弄得全班哄堂大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勃然大怒、武力镇压,就容易损害师生感情;充耳不闻、漠然回避,则容易给以后的课堂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并没有勃然大怒或充耳不闻,相反,他先肯定学生反应灵敏,敢于大胆发言,接着就向学生指出英语中还有更优雅的字眼,如英国人会很有礼貌地说,Excuse me, I have to go to the John'或I have to see John来表示这个意思,并且教师板书了上厕所的其他委婉语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同学们要学会运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不但要注意用词的委婉,而且还要注意说话态度的正确。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既不露声色地批评了那位调皮的学生,又有效地恢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吕星宇.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来自蝴蝶效应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
[3] 崔允氵郭,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4] 刘建华.交际教学法实践.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20.(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