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晏
作为教师研究方法的叙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运用于教育领域,它是在对教育科学化追求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后成为一种趋势,并于90年代在我国流行推广。叙事研究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我国的外语教学总体上存在耗费多,而效益低的问题[1]。为了解决此问题,外语教师需要思考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外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有其特殊性,但又有一般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特点,因此叙事研究也适合外语教师。
一、外语教学中叙事研究的内涵
“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来建构教育生活的意义。”[2]从叙述的主体来看,叙事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叙事的行动研究”,二是“叙事的人类学研究”[3]。本文所说的叙事研究属于第一种,即“行动研究”。更具体地说,叙事研究就是指通过记叙文本的方式,教师叙说教学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经验和问题解决,或者是讲述教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教学事件。教师通过叙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达到改善教学的目的。
外语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是一种“叙事的行动研究”,外语教师同时充当外语教学研究的“述说者”和“记述者”,叙述的对象是自己的教育实践或某些教育问题[3]。外语教师做研究就是在讲教育故事,它要求外语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然后再将自己怎样遇到并如何解决该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写”外语教育故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写”自己的外语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通过这种反思,外语教师内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因此,外语教师“记述”教育事件实际上就成为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行为的一种行动方式。也就是说,在写作教育故事之前,外语教师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行动。外语教师在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故事后,可以把经验升华为外语教育理论。
二、外语教学中叙事研究的意义
外语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是研究外语教师生活中的故事,是外语教师日常教育生活中有意义的经历事件,叙事研究的目标是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外语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在叙事中外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生活、教育理念等等进行反思,因此,无论对外语教师、对学生,还是对学校乃至社会来说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叙事研究能够促使外语教师学习并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或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或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的理想、观点、认识、看法等,它与教学行动是紧密相连的,并渗透于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行动,影响着教师职业的稳健发展[4]。教师的教育思想或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由于教师的反思总是从某种教学理念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将经由这种反思而发生转变。例如:如果外语教师不了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们就无法从该角度实施反思,只有学习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会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在反思的过程体现自己的理念,进而通过叙事研究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其次,叙事研究有助于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教学。教育叙事是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境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这些事件往往令人振奋、激动,或令人不安、悔恨等,这类事件通常表现为某种矛盾和问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5]。外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即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外语学习主体上。外语学习主体的生理和认知因素(如:年龄、智力、语言潜能和认知风格),还有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和个性),学习策略都会影响外语学习。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等也会影响外语学习。诸多因素决定了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外语教师在写教育故事前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行动,否则就会无事可叙。因此,叙事研究无疑是外语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最后,叙事研究改变了外语教师的身份,促使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在进行叙事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或教改的被动接受者。当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外语教学时,就会注意收集故事材料,增强对教学问题的敏锐度,并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对教学的看法、态度、行为方式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就会对教育教学重新理解和改进,对教学规律及其本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5]。通过教育叙事,教师能生成更加合理的外语教学观点和态度,从经验中学习,处理将面临的外语教学现象和问题。同时,叙事研究使外语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不但有利于真正提高教学技能和改进教学方法,而且也有助于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增强,提高外语教师的科研水平,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学。
三、外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叙事研究
近年来外语教育界都在呼吁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倡导教师不但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能使外语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可以参与教学研究,使教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以科研促教学。外语教师的叙事研究并非是人人都能做的事,需要进行培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1.勤于学习
在撰写“教育故事”之前,教师需要学习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教育事件的再现,这种再现是以某些教育学理论为前提基础,对来自于教学实践的原材料进行选择和提炼,在再现中进行反思和研究。[6]学习Krashen的监控学习理论能够使外语教师了解i+1输入假设以及外语学习和习得的关系;学习交际语言教学论有助于外语教师应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习自主学习理论能让外语教师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这些从西方引进的二语习得理论,能促使外语教师在中国外语教育环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创造,可以提高外语教师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可以转变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外语教师掌握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对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必需的。
2.善于发现问题并付诸行动
对于开展叙事研究,外语教师要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敏于行事。上面已提到,教师的叙事是一种行动方式,在写作教育故事之前,老师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教师的“叙说”就可能成为比较困难的事情。而教师讲教育故事并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要探究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这就需要外语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随后探究该问题,并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外语教师进行叙述之前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否则在叙述时外语教师们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叙。
3.撰写外语教学故事
在进行教育叙事时,外语教师可遵循一般教育学的原则。根据刘良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2]:第一,外语教学叙事包括一个或几个真实教学事件,可以是某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叙述必须具有情节性和可读性。第二,每个外语教学叙事所讲述的教学事件必须有代表性,体现教育故事背后的相关教学理念,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学叙事可以反映教师解决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如自主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产生的某种教学遗憾(如忽视对学生的策略培训所产生的悔恨、师资水平造成的遗憾等)。第三,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处理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促使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凸显或转变自己的外语教育理论以及外语教育信仰。最后,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它可以是成功学习者,多媒体教学或者学习策略培训等。
外语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方法,外语教师通过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以改进日常的外语教学实践生活。在外语教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叙事研究是外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对有效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改变外语教师的身份,促进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外语教师在进行叙事研究时,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并付诸行动、并学会撰写教育故事,才能保证有事可叙,使教育叙事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外语教师的叙事研究不但可以促进外语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而且还可能会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冯晨昱,和新学.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学科教育,2004(6).
[3] 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4).
[4] 王木丹.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4).
[5] 李香玲.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教育叙事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15).
[6] 邹小英.教师叙事研究的三个保障条件.教学与管理,2008(10).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