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制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2009-12-24 10:48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考核体育评价

王 葵

一、现行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评价内容不全面,表现为重视知识评价,忽视能力评价

学校体育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影响在评价过程中,不少学校把评价的内容仍集中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理论知识这几个方面,并且在权重上毫无争议地倾向运动技能的一些“显性指标”上。虽然也有少部分学校把进步幅度、交往合作、情意表现、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技能类“隐性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中,但尚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且多以教师的主观评定为主,这对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更不稳定。[1]而“把不系统的体育意识、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体育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体育时事新闻等统视为‘体育基础知识是对体育课程知识体系的一种误解”。[2]考前学生只需临时抱佛脚,对着复习提纲死记硬背一番就能取得高分,获得好的评价,这种功效性的评价模式与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2.考核评价存在“评价指标惟量化”的误区,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体育考核评价指标大多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许多学校仍采用纯客观的量化指标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表现为考试作为评价学习体育成绩的惟一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在考试和分数面前,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受到影响,体育考核评价中存在“评价指标惟量化”的误区。同时由于现行的评价指标过于量化,多采取定量分析,对定性分析不够重视。这样,严重地影响了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课程评价指标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3]

3.评价方法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

终结性评价是对实施的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的和质量做出判断。它采用统一的标准,直接关注学生和锻炼的直接效果,而缺乏对学生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情感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的关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

二、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俱乐部制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任何一门课程,必须紧紧围绕该课程的目标进行。[4]俱乐部制体育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旧框架,基于学生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等需要,以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为目标,实行“三自主”式人性化教学方式,其教改宗旨就是要创建新的质量内涵体系,在强调知识技能传授和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以注重突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最终目的,彻底改变过去一个模式造就所有人才,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获取和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

1.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要求,各项目俱乐部的教学目标均可分为A、B、C三级,A级为最高级,学分赋值2分;B级为中级,学分赋值1.5分;C级为最低级(即初学者),学分赋值1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现有水平自由选择各等级,并根据其在各等级的表现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方面进行多视角、多形式的综合评价。

(1)A级:积极参与并能说服或带动他人进行锻炼;熟练掌握1~2项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素质全面,运动能力较高,有自己的运动特长;对所学项目有一定的裁判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能自编自带活动操,有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敢于进行挑战性运动,有一定野外生存能力,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B级:有良好锻炼习惯;熟练掌握1~2项中级水平的体育健身项目;能制定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掌握常见的野外生存知识,能正确处理常见运动损伤;有良好身体形态,耐力和爆发力增强;个性乐观、自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有良好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3)C级:熟练掌握最少1项初级水平的体育健身项目,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掌握基本的运动常识和营养知识;有良好的身体形态和心肺功能,柔韧、灵敏、速度、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能自觉运用体育方法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练习中有良好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2.对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1)考核评价的重心应向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倾斜。为减轻学生体育课理论、技能及达标分量过重的心理压力,充分体现新质量内涵体系能力培养的特点,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体育课考核比例作适应调整,强调从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上评估学生的健康素质,增加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分值。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最终目的。[5]是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增加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考核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2)关注过程性评价,走出“评价指标惟量化”误区。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兼顾个性发展,兼顾行为表现、态度、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与体育和健康密切相关的多种能力的过程性考核。[6]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刘燕老师曾提出这样的计算公式:Y1-Y2X2-X1或△Y△X。式中Y2为考核后的成绩,Y1为摸底测验成绩,X2为考核后的总体平均成绩,X1为摸底测验总体平均成绩。△Y为学生个体自身成绩增长值,△X为总体成绩平均值,两者之比,每当△Y超过△X一个百分点,该生个体自身成绩可在其原有得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分,以此类推。[7]这种弹性评分方法十分值得借鉴,能极大地调动一大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建立自信,培养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地位,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同,更好地实现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和发展功能,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需要,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主体间的互动、沟通和协商,使评价成为各教学参与者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有利于参与者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从而促进教学双方质量和体育能力的提高。此外,本人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有信服力。

(4)调整理论考试内容和形式,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考试可采用笔试(开卷)与口试相结合,抽题与自选相结合等多种灵活形式;也可以尝试以体育小论文、自定健身计划、个人健身小结等灵活的方式作为理论考试的一项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助于其个性观点的充分发挥。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开发相关评价软件。由于今后的考核内容、评价方法向着多元化、多视角、综合性方向发展,必将给具体的实施带来一定难度,导致教师工作量的增加。为把教师从繁杂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精确,笔者认为体育评价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迫在眉睫。

(6)为特殊需要的学生制定相应的课程及评价方案。学校体育中为数不多的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教学必须引起重视。由于很多具体的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相关内容主要还是面向普通学生,并不适合这一特殊群体,为确保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体育学习权利,应组织有关专家为他们量体裁衣,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案,以体现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区别对待原则。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向导,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形式对教学过程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只有科学、系统的评价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合理,决策更科学,实施更有效。因此,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应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从评价对象的需要和发展视角出发,使单一的“育体”、“达标”评价向多元化、全方位、社会性、综合性方向转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有效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强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吴燕丹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04-1405.

[2] 傅君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4(1):57.

[3] 吴菁.浅析我国课程评价模式.教育探索,2004(10):78.

[4] 潘晟等.建立高校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思考.体育学刊,2003(6):57.

[5] 虞定海.俱乐部制体育课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方案与效果.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8.

[6] 韩秋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83.

[7] 刘燕.建立高校新型体育课评分方法与弹性标准的构想.湖北体育科技,1997(2):77.

(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考核体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2016体育年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家庭年终考核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