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忠
《半月谈》杂志曾经刊登了一则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实证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老师眼中小毛病不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相反,一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却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依据这次调查,专家们指出,在当代中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心;紧张焦虑。
上述心理现象的存在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
一、疏解压抑情绪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作业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而且缺少宣泄的机会和环境,心里有了疙瘩,也不能对老师对父母讲,对同伴有时也不能倾诉,时间一长,心理就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学生们提供宣泄的机会,同时家长也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及时排除心中的“隐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体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科学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很多优秀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整天与ABC作伴,知晓方程式而非熟谙人际交往方式,孤独导致内心的自我封闭。他们又认为老师、父母与自己有“代沟”而“话不投机”,少与人交流思想,应从言行方面进行有效的诱导,使他们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能够在自责中奋进,在“失意”中振兴,更容易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压力、挫折。
2.创设宣泄机会,疏解压抑情绪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大的压力,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有时会产生巨大的“裂缝”,许多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得装着愉快地接受,心理积攒的烦恼越来越多,而心中有了“疙瘩”,却缺少宣泄的机会和环境,时间一长,心理就容易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情绪宣泄,通过为学生提供宣泄时机,尤其要尽可能多了解那些性格内向、情绪焦虑的学生,想方设法让他们把心里的苦恼说出来,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
二、训练受挫心理
现在的学生大多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一方面舍不得让他们吃苦;另一方面又想让他们出人头地。科学的做法是:绝不骄生惯养,要让孩子们品尝夫败和被冷落的滋味,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孩子们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子,从而逐步提高孩子们抵御实际生活困难和学习困难的能力。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要合理轮换学生干部,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应严肃批评;最后,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2.科学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状态
科学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状态,训练他们的受挫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新建立他们的生活、学习支持系统。作为后进生学习、生活的学校和家庭,应该接纳和引导他们,而不是抛弃和歧视他们,要尽可能地信任他们,而不是嘲讽他们,使他们有信心和愿望改变自身面临的问题。其次,通过沟通、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平等地看待他们。好的家庭和班级氛围,也会使后进生感到温暖,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再次,对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辅导、教育和训练。后进生的表现在学习成绩、品德、心理和个性等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找到克服缺点的方法,他们就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合作精神
现代教育论提倡一种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智力竞赛、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来感受别人身上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小组分工,强化合作心理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获取新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小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想法以及更正、补充大家的看法的充裕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合作心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定格。
2.通过欣赏鼓励,营造良好合作心理氛围
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做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条“基础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就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
3.将合作心理教育向课外延伸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结合本班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将合作心理教育扩展到课外。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又创造了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合作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心理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心理教育”
对学生开展一系列诸如琴棋书画、舞蹈、音乐、摄影等艺术性的教育,不仅能陶治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促进学生右脑的发育。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敏锐与觉醒,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超然净化,在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对知识的掌握会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扎实。具体应注意这么几点。
1.分析学生的艺术心理结构
这是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健康心理培养的前提。每个学生的心理结构都有其完整性和稳定性,这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是主体全部生活经验的整合与建构,要改善或调整学生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准确、深刻的自我剖析,使之明白自己在心理结构上缺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加强什么,在没有心理教师配合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一些比较权威的调查表进行自陈式测验。教师可根据测试结果了解班上学生整体和个别的心理结构,以因材施教。
2.改善或调整学生艺术心理结构的范式
在对学生的心理结构作出较为准确的分析后,教师可经过与学生的沟通来确定改善或调整学生心理结构的范式。大体来说,有四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加强主体的心理结构。加强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种顺想的教育方法,主体在鉴赏对象中看到自己,两者产生亲切感,产生稳定强化效应,使主体的心理结构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第二,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就是对学生原有心理结构的削弱和淡化,弱化主体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教育方式。第三,潜移默化改造主体的心理结构。潜移默化改造主体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利用独特新颖的信息,引起主体的兴趣,对主体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使之原有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态势被打破,被改造和移化。第四,综合调整主体的心理结构。综合调整主体的心理结构,这是一种对学生原有心理结构进行丰富和重构的方式。这个方式适宜心理结构没什么严重缺陷,只须进一步丰富完善的主体,大部分学生属于这个范畴。当各种刺激主体更新发展的新颖信息,输入主体的心理结构时,有自觉意识的主体积极地从外来信息中吸纳新质因素,使自己的心理结构日益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6.
[2] 张保文,李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