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启示

2009-12-24 10:48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记专业发展

卓 娅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一般说来,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接近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也即关注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类理解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关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理念、知识、技能、道德等。本文所提教师专业发展偏向于第二种理解,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认可教师是一门专业的前提条件下,按照其专业标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专业水平,进而推动实现教师整体专业化的目标及动态实践过程[1]。《学记》[2]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专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观点至今都还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深刻启示。

一、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主体意识

教师职业存在状态有三种:生存型教师、享受型教师、发展型教师[3]。只有发展型的教师,才能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才能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当前,教师中大多数属于生存型教师,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维持生计的一种基本手段,虽然他们也热爱工作,但缺少当教师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没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仅把自己当成是知识的传播者,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奈的选择。

2.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自主规划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它能够促使教师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促进其不断反思,从而产生专业发展的紧迫感。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几乎都没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完全是重复式地进行教育和教学,这种倾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屏障。由于认识不到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便谈不上达到目标所应该采取的各种措施。

3.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理论引领

教师的工作虽然需要经验的积累,但更应该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上的引领,教师能够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和共享的目标。但现实中,理论远离教学实践无疑是当前中国教师培训中的最大问题,造成的结果是理论空洞、实践无助。调查发现,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及阶段发展理论知之甚少。他们不但对西方比较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从来没听说过”,就连教师成长的一般阶段都模糊含混。

二、《学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明确教师所负职责

《学记》开篇即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层层推进的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教师的职责之一是教化人民,让老百姓了解国家政策和生活常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俗,所以为政者必须首先抓紧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靠教师去实施。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教师是实施国家意志和造就合格人才之间的关键因素。“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中国古代教师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教人“为长”、“为君”之道,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对于读书人来说,能为师也可以“为长”、“为君”,因为教师是“为长”、“为君”的重要条件,所以历代君王都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由于教师所承担的“化民成俗”和“为长为君之道”的双重任务,故而师与民、长、君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就日显重要。

2.严格要求为师资格

(1)学识渊博,善于问答。“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这是《学记》从教师知识构成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指出那种对知识不求甚解,不能融会贯通,单凭记诵书本知识得来的一点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要教学生懂得一点道理,教师必须在某一问题上懂得更多的道理后,才能给学生把道理讲得清楚,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问答技巧。孔子教学,最常用的是问答法。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学生互相问答的记录。《学记》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答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洞察学生的思路。

(2)总结得失,把握规律。“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即一个具有君子品德的人,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规律,了解教育成功的方法和教育失败的原因,方可成为合格的老师。“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表明教育活动的正确方法是防患未然、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可见,古人早就将教育的功能确定为教给人正确的言行,培育其善端而克制其不良欲望,以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而一旦不正当的欲望发展成为错误的行为,就是教育的失败。接着《学记》分析了教育失败的原因:“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3)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学记》把“知其心”看作是教师进行“长善救失”的重要条件。所谓“知其心”,通过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从而发现其优点和缺点,然后再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其发扬优点而克服缺点。《学记》认为学生学习存在四种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四方面又是由“心之莫同”,即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短,展其所长,反之,则会“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

(4)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即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这种“博喻”的主张,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善喻”,就是要善于掌握恰当时机进行启发诱导,即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艺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像孔子那样既向社会学习、向前人学习,又虚心向学生学习,从学生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教学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从而实现教学的互补互动。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如果单靠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使学生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荒废学业。“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教师的讲述,简练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愉快,从而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工作应付了事,那学生也只能是“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4.塑造高尚职业道德

“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师德修养是为师者教书育人的灵魂所在。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行为的楷模,学生的知识和品行多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严是“道”的体现和前提,“道”说到底就是道义、道德等“正道”,对教师而言即是“师德”。《学记》认为从严择师的目的是尊道,只有尊道才必须修道,通过修道最终达到“率人性、知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地说明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这二字,不仅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上能够率先垂范。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检视和反省。[4]”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今天,从历史的视角来重读《学记》,通过反思和借鉴其中的优秀教育思想,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最终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春阳,何光全.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与内涵解析.成人高等教育,2007(4):28.

[2]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2-89.

[4]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长沙:岳麓书社,2002.104.(责任编辑孙海燕)

猜你喜欢
学记专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