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陈 远 本报特约记者 王轶锋
继11月30日闪电般启动货币改革之后,朝鲜近日又启动了币改“第二回合”。韩国《朝鲜日报》23日报道称,朝鲜启动币改“第二回合”,目的在于“揪出”拥有美元和欧元等大量外币的“深藏不露的真正大户”。
报道援引“朝鲜内部消息人士”的话称,朝鲜政府从本月中旬起严禁本国人和外国人直接使用外币,只允许使用朝鲜货币。朝鲜政府还通报称,如果负责赚取外汇的机构在没有原因的情况下长时间持有美元或以现金结算时使用美元,就全部予以没收。朝鲜政府在公布措施后通过全国有线电台等媒体鼓励居民“如发现使用美元的情况就立即举报”。外界认为,通过此次措施,货币改革后“暴涨的外币价格可能会逐渐恢复稳定”。
此前在朝鲜的酒店或外贸商店等地,可以直接使用美元等外币而不用兑换朝鲜货币。该报援引逃离朝鲜的“脱北者”的讲述称,朝鲜大多数高层和负责赚取外汇的机构很早以前就持有外币现金资产。越是有钱的高官,持有的外币越多,他们只在需要时才兑换少量的朝鲜货币。《朝鲜日报》分析认为,这说明即便是有钱有势的高官和富豪们也不相信朝鲜体制的稳定性。韩媒还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朝鲜政府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是可以通过打击“大户”增加急需的美元和欧元储备,二是可以缓解弱势群体对高收入群体的不满,缓解社会对立情绪。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引起富裕阶层的强烈不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尚不得而知。
专门报道朝鲜消息的韩国网络媒体“每日朝鲜”23日称,朝鲜17日起开始为民众发放货币改革后的第一次工资,工资以新币发放。该网站透露,朝鲜一般商店职员工资1200新朝元,建筑工人约1500新朝元,矿工约1700新朝元,劳动党干部约3300新朝元。由于新币币值是旧币的100倍,这意味着人们的工资和购买力增长了100倍。该网站还称,朝鲜民众对货币改革“已转为肯定态度”。韩国网络媒体“我的新闻”23日报道称,19日至22日访问平壤准备援建医院的韩国一个民间团体总务长宋明熙说:“去朝鲜之前,我听说,因为政府实施货币改革,平壤的商店关门,人们买不起车票,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法进行。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商店正常营业,人们排队候车,无轨电车行驶在大街上,感觉平壤街头甚至比我5月份去的时候更充满活力。”
朝鲜今年的粮食收成似乎也不错。《朝鲜日报》22日报道称,朝鲜今年10月底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通报其今年国内粮食总产量为501万吨,其中大米234万吨、玉米170万吨、土豆56万吨、小麦和大麦24万吨、大豆15万吨等。这比去年朝鲜对外公布的产量468万吨增加了33万吨。据朝鲜消息人士称,今年朝鲜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因此大米产量可能增加。但分析也认为,如果真像朝鲜通报的那样,朝鲜今年产量为501万吨,那么完全可以满足朝鲜2400多万人口一年的需求。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曾说过:“朝鲜居民一天消耗1万吨左右粮食,如果每年收成达到500万吨,不仅能分配粮食,而且还能让居民吃到糖和饼干。”
韩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最近推行货币改革也可能是因为对明年的粮食收成有信心。如果不急需外部的粮食援助,朝鲜就可以在南北及美朝关系上表现得更加强硬。报道还说,不排除朝鲜为宣示“150天战斗”和“100天战斗”取得成功而人为夸大产量的可能性。
韩联社还发表长篇文章分析朝鲜领导人的“2010年权力交接”形势。文章称,权力交接工作已经启动,但路途艰险。金正日的第三个儿子金正银资历不足,政治基础脆弱,在朝鲜民众中认知度和威信不高。要将其塑造成偶像还需要相当长时间。文章认为,在朝鲜交接班的过程中,最大问题不是来自恶劣的外部环境,而是来自内部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