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白
人生大概有两个时期容易感到孤独,一个是青春期,另一个则是老龄期。在青春期,年轻人即将迈入纷杂多样的社会,夹杂着期待和忐忑,他们在孤独中享受着自怜与自艾,这种孤独和他们即将与社会发生更多的关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产生的恐惧密切相关。老年人的孤独则来源于由于逐渐退出社会关系而产生的丧失感,社会责任的淡化、亲友的亡故、身体的多病以及更多的余暇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体味孤独。
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包含着惆怅、茫然、寂寞、恐惧和未知,强烈的孤独感噬咬着心灵,带来深刻的痛苦。
当老年人感到孤独时,通常会有几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反应方式。
一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老年人由于儿女的离巢、亲人的亡故,使得社会关系逐渐减少,再加上生性内向寡言、不善交往,就变得更加封闭自己。没有什么朋友,不与人交往,又缺少自娱自乐的爱好和嗜好,所以,生活得寡然惆怅,不无凄凉。
也有的老年人由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被人可怜,甚至对子女也不愿意表露孤独的情感,他们努力地调整自己,但有时还是会被孤独感所笼罩。
有的老年人因为害怕孤独,变得对子女挑剔增多,甚至变得像孩子一样,对子女充满依赖,希望他们时刻陪伴在自己的身边,结果给子女的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被孤独感所包围,最后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导致抑郁的有之,然而,具有健康心态的老人是如何面对孤独的呢?
首先,承认老年期的孤独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人生过程中必经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回味生命的历程和意义,也可以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因此,有的时候,孤独也可以成为老年人生命中的一种尊严。
接受孤独,并寻找一种自我满足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呵护子女、含饴弄孙中寻找到幸福感;或者甘愿做志愿者,为他人和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贡献。更多的老年人会喜欢在体育锻炼、游戏娱乐以及琴棋书画中自得其乐。
接受孤独,努力发展自己生活中新的人际关系,不封闭自己,主动与人交往,用新的人际关系填补失去的空白。
还有就是在不断学习中寻找乐趣,对于很多新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进行挑战和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己的信心。
具有健康心态的老人不怕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孤独情感,并在讲述过程中接受这种情感。他们不回避、不害羞、不否认,这样,他们又能获得更多的理解。
具有健康心态的老人会在孤独和独立中保持一种平衡,他们不会过分地依赖子女。虽然他们愿意接受子女和亲友的关爱,但仍把“独立自主”作为自己老年生活的信条。
孤独,并不必然就是老年期的敌人,有时,我们需要一点孤独,这种孤独可以称之为健康的孤独。在孤独中我们学会充实自己,让晚年变得更有意义,从而不让强烈的孤独感把我们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