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鸽
那天傍晚,我准备穿越一条小巷去公园散步。进巷口时,一辆小车在我身后鸣喇叭。我皱起眉头,还是侧身让出道来。
那车开进巷子不到200米,却突然慢了下来。原来车子的前面,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在蹒跚前行。显然耳背的老人,并没有留意身后的动静,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缓缓举步,悠然自得。
小巷不宽,但是找个空当,车子还是可以擦身而过的。仿佛是怕惊扰了老人的悠然,车子既没有鸣喇叭,也没有超道,如同老人的影子,随着他的节奏,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无声无息。此时,一抹夕阳余晖,从低矮的老屋斜下来,洒在老人和车子身上,泛起一层暖暖的亮色。
数分钟后,老人拐进了一条岔巷,走了。于是,那车一提速,忽地一下,向前驰去,很快也消失在小巷的尽头。
小巷里,人来人往,或者脚步匆匆,或者步履款款。但是,我感觉他们都是踏着同样一个节奏,与爱同行。
(田心林摘自《思维与智慧》)
离我们最近的亲人
□ 朱秀丽
同事小芳最近和家婆关系紧张,家里进入冷战状态。每次和我聊天,她总会列出家婆一系列“罪状”:
“尿布没有消毒就给孩子用,孩子屁股有了红点点。”
“冲奶粉不按比例,太稠,孩子又便秘了。”
“给宝宝做的棉衣那么厚,宝宝总出汗。”
“做的菜太咸,还让人吃吗?”
看来,小芳的家婆不够细致,和小芳的生活习惯不太相近。
小芳对门的王阿婆,则是一个精细人。喂孩子时,她严格依照科学方法,而且女工精致,厨艺精湛,惹得小芳艳羡不已。平日里,在楼道碰面,小芳对王阿婆分外热情,家婆倒像一个外人。时间长了,婆媳俩免不了发生口角。小芳的丈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你觉得王阿婆好,还是家婆好?”我笑着问小芳。
“当然是王阿婆好,多会照顾人。”小芳不假思索地说。
“我是说,谁对你好?”
“这个嘛,王阿婆不错,可是,照顾我和孩子、老公,还是家婆。”小芳低下头,嗫嚅着。
“这就对了。自己的家婆可能做事有些笨,或许不懂科学,可是,她养大了你的老公,照顾你的生活,帮你抚养孩子,牵挂你的喜悦。邻居的阿婆再好,可是,与你们隔着一道墙,她不会帮你们照料孩子、做饭洗衣,不会像家婆那样,在意你们生活中的得失。”
“我明白了,妈妈不在身边,家婆就是离我最近的亲人。”小芳望着我,会意地笑了。
(徐宝云摘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