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超
摘 要:现代课堂的重要特点是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合理地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适时进行教学调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馈调控;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42-04
2008年,我们成功地申报了一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为:2008-01-24)。一年多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积极开拓下,有了一些课题研究的体会。本文试图从教学调控入手,谈谈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问题。
所谓教学调控,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手势、符号等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安排、评价、引导,控制其话题、走向、节奏和形式等,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并形成课堂积极氛围的教学管理艺术。现代课堂教学呈现的开放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一线教师具有对于课堂实施调控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一种反映,也是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的重要方面。
一、导入调控,激趣乐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 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的开始阶段导入课题时,需要抓住时机,利用有效资源,适时调节气氛,掌握节奏。通过调控,使教学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还可以借助带有形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教学充满情趣。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以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梅花》吟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引出话题问:“数枝梅”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枝数可能是几枝呢?引出学生猜想、争论。教师适时追问:诗人很了不起,他只用一个“数”就代替了我们想到的4枝、8枝、9枝梅花……引起了我们的联想。从数学角度,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也表示出梅花的枝数呢?学生思考后,提出用字母“x”表示。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下,大多数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还可以用字母a、y、b、n……表示数,教师相机板书出课题。
教师运用的教学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它应是学生在自己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这样学生才具有亲切感。教师选择诗句中“数”引入,是有效的课程资源调控,它包含一定的数学学习价值。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研究古诗,教者抓住了诗与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引起了学生兴趣,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视野”和“心灵”,激活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产生了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数学课上出了文化味,体现了文与理的交融。
二、过程调控,彰显和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调控教学信息的过程,它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其间,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吸收语言信息,再输出语言信息,并通过接受教者的调控,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相符,从而使课堂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节,预想在学生不会求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冲突中,引导学生按照预先设计的过程,借助电脑演示研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上几种图形,问学生会计算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时,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说全会求。这有点出乎教师的意料。原来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是“底×高÷2”。看来,学生已经真的记住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面对这种与预想发生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就不应当抱残守缺,而应积极实施教学调控。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这个三角形面积怎么求?
学生的计算出现了三种列式情况:①5×4÷2;②6×4÷2;③5×6÷2。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这三个列式结果相同吗?同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有三个不同的面积?
此时,学生才意识到图形中给的条件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所需的条件不相符。教师在学生争论中,顺势引导大家要克服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肤浅理解,需要一起来重新研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安排。但是,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变化的过程,它有时会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产生偏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资源,适时进行教学调控。
因此,要弹性设计教学,运用调控策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案,人性化的预案,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案。教学时,教师准备适时调整预案,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并给自己预留适当变动的空间,让自己十分得心应手地进行课堂调控,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
三、教法调控,促进思维
课堂教学调控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和集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多样,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加以调控,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使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注意力。比如《负数的认识》一节,两次试教过程中的调控是这样的:
教者先在A班上采用了教材上的呈现方式,导入教材的生活例子,由天气预报开始,出示北京、上海、南京三个城市的气温:上海是4摄氏度,南京是0摄氏度,而北京是零下4摄氏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上海与北京的气温,如何表示零下摄氏度?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引导出一种新的表示方式,从而学习零下4摄氏度记作
-4℃,就此初步认识负数。
在B班,教者采用从负数学习知识的建构过程的呈现方式来导入新课,让孩子用1和2这两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等各种方式组成不同的算式。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1+2,2+1,1×2,2×1,1÷2,2÷1,2-1七个算式。
教师边板书边说:“怎么加、乘、除都可以分别组成两组算式,而减却只有一道算式呢?”这时有学生举手说:“那1-2应该也可以吧,可1-2根本不够减,又怎么办呢?”教师此时顺着学生的回答边说边板书:“我们暂且把它写出来‘1-2,你们知道这不够减,还差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差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够减,还差1的结果,我们能够把它表示出来吗?从而把问题自然地呈现出来,这就引导出负数概念,用以解决学生内心的学习所需。
数学的发展有两种动力:一种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这一点在教材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教者在A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通过生活现象引入,认识生活中存在的负数,了解负数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接受生活中较熟悉的数学现象;另一种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教者在B班则从学生学习的内心需求入手,产生“我要解决”问题的内心需求。但教材无法从数学知识本身发展的角度体现认识负数的必要性,只能采取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而教者则能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已知两数的任意运算,利用数域的扩展需要,引发知识建构的内需,造成新的数出现的契机。这样的内容调控对学生既是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对学习品质的深刻影响。这样的内容调控,引导学生的内心需求强烈,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启动与展开,建构认知结构效果非常明显。
四、提问调控,明理促思
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后作答。这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常用教学手段。提问调控,可以厘清教学思路,激发学习动机;也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加以关注进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提问调控的方法,能有效地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安排了学生摸图形的游戏活动。
师:(拿出一盒子)老师在这个盒子里装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及其它平面图形的纸片,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纸片吗?
学生跃跃欲试,并有几个学生上来试着摸,都能准确地摸出长方形纸片。
师:(出示三角形纸片)你们为什么不摸这个图形的纸片?
生:因为长方形有四条边。当我摸到它时,感觉它只有三条边,所以没取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纸片)这个图形有四条边,你们为什么不摸它?
生:可它的角不是直角呀!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师:(出示直角梯形纸片)这个图形也有四条边,并且有直角,是吗?
生:(激动地)不对,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它只有两个直角。
师:(指着正方形纸片)它有四条边,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为什么不摸呢?
生1:这不是长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
生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两条邻边不等(手指相邻两边)。
师:当然,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它。通过学习,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点呢?
生1:我觉得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觉得长方形对面的两条边长度一样。
生3:我觉得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正方形特征后,为了让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课中适时提问、灵活点拨、及时追问,促进学生解疑答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达到有扩展、有深化、有融会贯通,师生对话交流推展顺利,认知结构的重组与调整非常自然、流畅、和谐,着实建构了一个高效学习的数学课堂。
五、反馈调控,锁定前卫
反馈调控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不断吸收已经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控后续教学,使教与学同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当教学调控,巧妙地应对来自学生的思维卡壳和学习中的意外事件,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状态和流程之中,能够使课堂始终保持对于学生思考中前卫状态的把握,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积极提升。比如《3的倍数》教学中的片段,反映了课中学生通过摆卡片,初步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正在教师准备安排练习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为什么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个位,而能被3整除的数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呢?
教师随机应变,启动调控策略:
师:问得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接下来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在组间巡视指导。
学生运用“拆数再除”的方法进行研究,自己发现规律,理解了被3整除的判断依据,并进一步探究出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
本节课虽未按预先设计的流程进行,多了一个讨论关于数整除特征知识“生长点”的拓展学习,但学生在教师的恰当指导下,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调控拓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对于以后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教学时,只要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要调整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教师要丢弃“学生的声音不屑一顾”的想法,从一个教者转化为听者,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决定后续教学的主攻方向。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才能在课堂始终把握学生思维脉搏,让学生感受关注,获得快乐。
六、习题调控,用活资源
习题呈现方式的调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探索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因为练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应当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目标落实其中。为此,变化呈现方式,调控好教材提供的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4的乘法口诀》一节,教材在练一练中设计了盒子里有四排,每排5瓶饮料,问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情境。编者意图除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练4的乘法口诀,同时还有培养低年级学生一定的估算意识,如何能体现编者这个意图呢?教者对习题进行了调控,动态地逐步出现了如下的示意图(用○表示一瓶饮料)。
出示图1,请学生估计出这个盒子里可以放多少瓶饮料?随后,在学生猜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图2提示,多数学生发现自己的估计比较接近于答案。这时出示图3,学生都能说出准确答案。
教师通过对习题的变化,进行有意识的调控,为学生估计判断提供了支点,让学生感悟到估计时所考虑的相关因素越多,结果越准确。这一经历,使得学生对“估计”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猜”的经验上,而是提升到了数学的估算上来。灵活调控的内容,较好地实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活化了教材,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笔者听过如下《百分数的认识》一节教学,十分赞叹教者对教材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与适时调控的教学技艺:
第一层次出示图4,教者让学生用三种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任选一种数填上,再让学生把这三类数进行互化。
第二层次,用这样的三种数表示出空白部分的面积。
学生试一试,并相互选一题说一说是如何想的?教师点一题让学生汇报。
第三层次,(电脑出示图)按要求在图5中用阴影分别表示出来:
0.4 0.012 31/100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表示出各个数的,运用了什么方法?
第四层次,(电脑出示空白图)。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在方格图中涂色,并分别说出用小数、分数、百分数如何表示所涂的方格数面积?
综观课中习题的四个层次设计,层层推进,思维逐步深入,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与发展。对书本习题资源进行变化处理,意在实现课堂调控。这样的策略使用,习题的内涵就更充分地得到了挖掘。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得习题教学不再停留在就题讲题的层面上,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理解解题思想,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
七、运用调控,科学严谨
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调控策略,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的视野要“宽”。教师要随新课程改革开阔视野,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或教材本身,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合课程,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把学生引向宽阔的课程空间。要通过调控拓宽学生视野,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调控教学,教师施展才能的空间必能得到进一步拓宽。
2.情境的创设要“巧”。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要自然贴切,根据学科内容特点,让学生感到自然,不为渗透生搬硬套。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数学资源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善于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平台,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单一走向多元,让学生面临更多机会和挑战。这样学习活动的形式变得开放,数学学习的价值也充分地显现,学生受到的启迪将会影响其终身发展。
3.技艺上要“玄”。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发展教学能力,变化教学技能与技巧。教学要不死板守旧,讲究灵活、巧妙,不拘一格,玄妙地变化,科学地设计“悬念”,达到引疑激趣、启发思考、激励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悬置”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亲身经历“悬疑——探究——释疑——解决——升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教学的语言要“精”。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知识的,因此教学语言要精练、精美。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极力达成与孩子的一种默契,追求语言的“美”,用优美的课堂语言去熏陶学生。教师要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说明更多的问题,要少而精,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要以富于启发性的语言使教学问题得到提炼升华,使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知识印象,同时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高远的知识空间。
5.教学的效果要“实”。要能留给学生一些启发、思考,就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丰富知识视野,拓宽学习的领域,提高运用、分析、归纳、评价等综合能力。
新课改对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好数学课堂教学调控的策略,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和.小学数学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