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何以称王

2009-12-23 04:44
读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流行乐杰克逊迈克尔

李 皖

King of Pop,“流行乐之王”,这是迈克尔·杰克逊自封的头衔。但自从他使用后,再没有人敢僭用这个称号,并且,全世界的艺人,也基本上都承认它,好像“流行乐之王”的桂冠,是由这个时代的人共同授予他一般。

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是这样?他的地位和价值在什么地方?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凌晨,“流行乐之王”在洛杉矶辞世,终年五十岁。他的去世引起了全球爆炸般的纪念狂潮。但许多人仍很困惑,比如,我的编辑蔡卿说:“但是,至今我还没见到一篇正经地评论他的音乐的文章。”

是啊,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是种什么音乐?他凭什么称王?这可真是个问题。

迈克尔·杰克逊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父亲约瑟夫·杰克逊是当地一家钢铁厂的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人生了九个孩子,迈克尔·杰克逊排行第七。

一家人经济拮据,父亲指望着奇迹,以改变家庭生活的窘境。当他发现孩子们在音乐上有天分时,立即产生了让他们组团、演出以改善生活的想法。“杰克逊五兄弟”名声越来越大,父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到最后,这不再仅仅是出人头地、脱贫致富的梦,而是名扬天下、成就“杰克逊五兄弟”在黑人音乐史上传奇伟业的梦。

迈克尔·杰克逊六岁时就加入了哥哥们的演唱小组,三年后成为这个演唱组的主唱。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在“杰克逊五兄弟”中越来越成为焦点,也越来越成为父亲实现其美梦的关键。为了让这个小不点儿达到他那个年龄无法达到的音乐境界,父亲差不多急红了眼。哥哥回忆说,有一次父亲用一只手拎着迈克尔的一条腿把他倒提在空中,另一只手对着迈克尔的后背和屁股一阵猛揍,打得他连声哀求。一九九三年,迈克尔“成王”差不多十年后,第一次公开谈论童年时父亲的虐待。他回忆说,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余时间都是排练,一直练到睡觉前。父亲常常端坐在一把椅子上,面色阴沉,手里拿着皮带。“如果你不用心排练,他会把你撕了。”童年的阴影,伴随了杰克逊一生。

一九六八年,“杰克逊五兄弟”被摩城(Motown)唱片公司签下,正式进军歌坛。一九六九年,“五兄弟”推出首支单曲《我要你回来》(I Want You Back),成为迈克尔有生以来第一首排行榜冠军单曲,那年他只有十一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单曲主唱。此后,“杰克逊五兄弟”推出的前五首单曲,均成为美国排行榜冠军。迈克尔无疑是五兄弟中最明亮的,他形象乖巧,十足一个小可爱,而这个小可爱亮起嗓子来,足以让所有的成年人刮目相看:他音色嘹亮,音量充沛,虽然声音稚嫩,但那稚嗓却极富穿透力。迈克尔·杰克逊的“神童”之誉,一时间传遍了整个美国。

要说“杰克逊五兄弟”的风格,并无什么稀罕之处。从组织上看,家庭演唱组是音乐史上屡见不鲜的形式,“杰克逊五兄弟”虽然出名,但同一个时期,有另一个家庭演唱组与之分庭抗礼。这支叫“戴尔蒙德一家”(the Diamond Family)的著名白人家庭演唱组,当年与“杰克逊五兄弟”齐名,都是一帮童星,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抢对方的风头,在歌坛上争得不亦乐乎。但今天,“戴尔蒙德一家”差不多已经完全失去了名声。

从音乐风格上看,“杰克逊五兄弟”是惯称为“摩城风格”的一支代表乐队。当时摩城唱片公司旗下的艺人,都可以说是“摩城风格”,这是一种将灵魂乐(Soul)和节奏蓝调(R & B)包装成城市流行曲的曲风,也可以称之为城市化、大众化、工业化、流行化的黑人歌曲。黑人惯有喊叫般的高腔,独唱与合唱彼此响应、应答轮唱的传统,这本存在于宗教圣咏中,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雷·查尔斯(Ray Charles)率先垂范之后,类似的风格开始向世俗演变。原先向天堂祈求的灵魂的吁请,演变为爱情歌曲中真假声互换、雌雄莫辨的极致高音;这种高音是黑人音乐特别的性感所在,有一种两性互感的奇妙气氛。从乡村诞生并流入城市的布鲁斯音乐,通上了电,声音变大,节奏变凶狠,转变为节奏蓝调。等到了“摩城”手上,这节奏蓝调磨去了棱角,去掉了土腥味儿,被精致的录音室技术打磨成时尚化的灵动舞曲。打磨后的灵魂乐和打磨后的节奏蓝调两者相互结合与演变,就成了世人口里的风格标牌——所谓“摩城风格”,就是这么来的。

在“摩城风格”里,“杰克逊五兄弟”也不能说是什么特别了不起的货色,虽然他们创造了从第一首到第五首、连续五支单曲都夺得排行榜冠军的佳绩,刷新了商业纪录。但在艺术的突破上、在作品的力量上,这支乐队建树不多,顶多算一个跟风者。七十年代以来,以各种版本形式出版了各种“杰克逊五兄弟”的《歌曲精选》(Greatest Hits),这么说吧,它们是我很少有兴趣去听的,面对“摩城”众星,我宁愿去听马文·盖伊(Marvin Gaye)、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斯莫基·鲁宾逊(Smokey Robinson),我觉得是他们而非“杰克逊五兄弟”,才是六七十年代城市黑人音乐最大的创造者。作为一个童星,迈克尔只是有趣而已,人们不知道,在一般本应属于成人的音乐中,一个稚嫩少年的童声,唱起这些歌曲来产生了何种别开生面的效果。黑人音乐有一部分是相当性感的,甚至,有时候是很挑逗、很情色的,但用着与大人们完全相同的形式,迈克尔·杰克逊用一个少年干净清亮的嗓音,唱得与大人一样深情而不失浪漫,甚至也还称之为“情歌”(Love Songs,二○○二年,迈克尔的相关曲目曾以此名目辑成一张精选集),比如其中一首最著名的,《本》(Ben, 一九七二),十四岁的男孩怎么唱情歌?所以,《本》是一首宣称为“唱给小老鼠”的情歌。

充其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舞台上,“杰克逊五兄弟”只获得了它在美国的名声,它是一支本土流行乐队,出了美国则籍籍无名。甚至在同操一种语言的英语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杰克逊五兄弟”都不会比同一时期的美国摇滚乐队和民谣艺人更为出名。它是美国本土生活中的一个鲜亮名词,飞扬生动如“超级女声”和李宇春,但它明显欠缺艺术内涵和文化含义,一脱离了此时此地此国的都市消费场景,“杰克逊五兄弟”的魅力顿时喑哑。

一九七五年,“杰克逊五兄弟”告别黑人音乐之都“摩城”,转而投奔更大的舞台——哥伦比亚(Columbia),当时的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但这没能挽救“杰克逊五兄弟”的颓势,他们的形象过于单纯,歌曲过于缺乏内涵,让听众逐渐觉得腻歪无趣。迈克尔·杰克逊似是个例外,他的才华明显高出哥哥们一筹,哥伦比亚顺应听众要求,鼓励迈克尔脱离“杰克逊兄弟们”(the Jacksons)单飞。

一九七八年,迈克尔·杰克逊邀请著名爵士音乐家、电影配乐大师、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充当制作人,于一九七九年出版第一张个人专辑《墙外》(Off the Wall)。这张唱片在黑人疯克(Funk)和灵魂乐的基础上融合白人摇滚、迪斯科和爵士乐,开创了一种高度混合的流行音乐形式。专辑一共十首歌,其中四首作为单曲唱片发行,结果全都打入了排行榜前十名。借此专辑,杰克逊初步摆脱了“摩城风格”。

但杰克逊并不满足。“为什么不能出版一张每首歌都是流行金曲的唱片呢?”于是,以每首歌都是主打歌,每首歌都可能竞争排行榜第一的动机,杰克逊和昆西·琼斯从三百首候选歌曲中精挑细选了九首,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底出版了《恐怖之夜》(Thriller)。

为了宣传《恐怖之夜》,唱片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三部音乐录像,标题歌曲《恐怖之夜》的导演是著名白人导演约翰·兰蒂斯。片中,杰克逊身穿红皮夹克,在一场与美女的幽会中突然变身为青面獠牙的吸血鬼,然后在一群僵尸的伴舞下载歌载舞,一展其炫目的舞蹈才华。在MV(音乐录像带)的助阵下,杰克逊名动全球。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摩城”纪念晚会。一阵强劲的节奏响起,杰克逊摘下礼帽,往后台一扔,然后开始一连串匪夷所思的舞蹈动作。台下立刻沸腾了,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少女们发出阵阵尖叫。快到结尾时,杰克逊突然挺直身体,像一个幽灵向后滑去,但脚步看起来却像是在往前走,仿佛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传送带。台下立刻爆发出尖叫,不少人张大了嘴巴忘了闭上。

“那是一个霹雳舞动作,叫做Popping,是洛杉矶的几个街舞小子教给我的。”事后,杰克逊对记者说,“它看上去既向前走又向后走,仿佛走在月球上。”

事实证明,那场演出,以及那段“太空步”,最终把杰克逊送上了神坛。

第二天,美国民众纷纷涌进唱片店购买那张《恐怖之夜》,不到一年该专辑的销量突破了一千万张,专辑中的九首歌有七首被做成单曲,全部登上了单曲榜前十名。

《恐怖之夜》是目前全球销量最高的唱片,销量达一亿零四百万张。杰克逊通过音乐录像带带动唱片销量的做法启发了不少同行。之后“王子”(Prince)、麦当娜(Madonna)等都开始投入巨资,以不亚于拍电影的精力拍摄音乐录像带,结果,他们都成了世界流行乐坛殿堂级的人物。

这是一场娱乐产业的“造神运动”,而杰克逊,正处于由电脑科技、视频处理技术、流行文化、全球化时尚、娱乐新闻话题等合力促成的视觉突进时代的转折点上;整个地球正处在意识形态壁垒崩溃,资本主义扩张、合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转折点上。与他一样,几位修得正果的世界级超级明星,全都诞生在与杰克逊同一个时代。当此时代来临之际,所有的创造、所有的话题、所有的禁忌破除,所有的视觉效果是那么新鲜、新锐和不可思议,令人骤遇全新奇景,如痴如醉;而当这个最早的初恋期过去后,听众则变得见多识广、见怪不怪,终至麻木而百毒不侵。

“流行乐之王”,其实是这样成就的,在一个大时代的开端,天时地利人和,历史的因缘际会,都让杰克逊占全了,“流行乐之王”捷足先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其时传媒中的杰克逊,身上覆盖着层层传奇与传说。他有时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有时像一个不近女色的非人类。他的舞姿越来越狂放,化妆越来越女性化,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年龄也很模糊。他的声带也很奇怪,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改变,好像未经过变声期,依然保持着鲜明的童声,只是变得更尖锐了,摆脱了男童的特征,变得更成人、更女人、更温柔、更暴戾、更脱离人世的想象。听着他(她)的歌,人们实在难以把这种声音,与尘世间一个具体的什么人联系在一起。

此时媒体爆料说,杰克逊坚信自己是“象人”(维多利亚时代因遗传病而相貌奇特的英国人)。为了获得“象人”的神秘力量,他买来“象人”的遗骨,每天枕着它睡觉。而为了长寿,他每天晚上都在氧气罩里安寝。

人们后来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更奇怪的是,这些小道消息都是杰克逊本人透露给媒体的。

不管小道消息是真是假,有一点是无法隐藏的。杰克逊的外貌发生了惊人变化,他的容颜一改再改,鼻子精巧得像大理石雕,嘴唇薄得不像是娘养的,甚至,连皮肤也变得越来越白。他的形象脱离了黑人,随即脱离了人类,变得像另一个物种,变得无论何时何地出场,都像是外星人降临,彼时彼地会立马从人世间抽象而去,变成了一个异度舞台空间。

他为自己的庄园起名“梦幻庄园”(Neverland),这个名字来自著名的童话人物彼得·潘,那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潘的家就叫Neverland。杰克逊的许多行为,很像十几岁的男孩所为,但这个男孩早已是三十岁、四十岁。他搞恶作剧,养怪异宠物,大变活人,随意改变模样,甚至聚集一帮孩子浏览色情网页,端的是匪夷所思。

一盘八十年代的录像带记录了如下场景:杰克逊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任凭台下成千上万名观众歇斯底里地狂叫。突然他用手指向观众席,一名自认为被他点到的观众立刻晕了过去。

而音乐,对的,音乐,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恐怖之夜》(一九八二)才是“流行乐之王”真正的出生证。当然这张出生证的影像版本,更真实于其纯粹音乐版本。但这个音乐版本,显然也有其关键作用。

用这张专辑里的声音,杰克逊坐实了他在电脑科技、视频处理技术、流行文化、全球化时尚、娱乐新闻话题中所制造的那个虚拟形象。首先是他的嗓音,不男不女,不黑不白,不儿童不成人;在同名歌曲中,这种声音更有一种半人半鬼的效果。这种嗓音着实骇人,轻易就能达到近似女人的音域。而当这个二十四岁的男人说起话来,活脱脱就是一个软语温香的温柔女人。而最为离奇的是,你丝毫不觉得这种声音怪异、肉麻、浑身起鸡皮疙瘩,而视之为非常自然的结果。杰克逊的声音,轻易就跨越和模糊了性别、肤色、角色和年龄;它得天独厚的天赋,使之拥有一种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力量。凌驾于众生之上的发声技艺,令人仰之弥高,早让人摆脱了人的想象,这是杰克逊得以模糊性别的关键所在。而他几乎从来跟一个成年男人形象无关的种种花边新闻,更在现实层面为这种声音的美学倾向做出了暗示。

而杰克逊的音乐类型,让人始终难以归类。他本来是城市黑人歌曲,甚至,他的奇诡的女高音唱腔,毫无疑问缘于黑人灵魂乐真假声互换、雌雄莫辨的极致高音,但他高度混合的乐风,终使他从城市黑人音乐中一骑绝尘而去。此后,杰克逊的歌曲再不是典型灵魂乐,而更接近于大融汇风格的摇滚乐。他给人异常柔美印象的温柔女声,在慢板歌曲中如同仙女,有一种抚平人心的安魂力量;而在激烈的摇滚风格中,温柔女声突然暴烈无比,如同痉挛的玻璃音制造出气体沸腾一般的效果。

更为突出的是,杰克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所投入在唱片制作上的资金,令人咋舌。在录音室里,他与昆西·琼斯精雕细琢,为音乐的细节殚精竭虑,使《恐怖之夜》之后的每一张专辑:一九八七年的《真棒》(Bad),一九九一年的《危险》(Dangerous),一九九五年的《历史》(HISto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ok I),二○○一年的《无敌》(Invincible),都成为当时录音室技术的世界峰顶。当然,伴随着唱片发行,杰克逊会同时发表一辑影像作品,这辑影像作品,也会是当时影像技术的世界峰顶。

完美主义往前多跨一步,很容易踏上洁癖和变态的彼岸。总之,斯人一旦超凡脱俗,成了异人、超人,从尘世的角度看无论如何更像是非人。像追求着一个比一个更高的奇迹,杰克逊疯狂地追求着完美的音乐、完美的容貌、完美的影像、完美的一切。他树立了不可思议的目标,制作经费一张比一张更天文数字,而他企求的销量更是天文数字。别的艺人发一张唱片,发到一百万张或可举国欢庆,而杰克逊即使发到了一千万张,也算是失败。发新唱片时,他一直期望着能一举打破《恐怖之夜》创造的惊人纪录,编曲、制作细节细得令人发指,确乎远超《恐怖之夜》,但其销量却一张比一张低:《真棒》三千万张,《危险》三千两百万张,《历史》两千万张,《无敌》一千万张。完美的制作并非神药,不是作品产生力量的根本,杰克逊深知这一点,可是,他停不下来了。自《恐怖之夜》后,他的音乐不再有大的突破,几乎是在一次次重复《恐怖之夜》的制作模式。唯一的变化,是产生了更多以古典曲风、以大调模式创作的祈求众生平等、人性善良、世界和平的大歌;唯一的变化,是他将辉煌华丽之能事推进到无法超越的水准,比如一九九五的《地球之歌》(Earth Song),与前作们比起来,在柔美的仙女音、痉挛的玻璃音、气体沸腾般的效果、天下一家式的激动人心的合唱——各个层面上都达到了堪称壮丽的程度。

完美主义的制作在音乐上的最大收获是,杰克逊和他的团队在鲜美的节奏音色上,不断翻新,花样无穷,它们与杰克逊如杂技般的声音表演编织在一起,显得异常繁复精致。而在歌词方面,杰克逊拒绝谈论现实世界,他的文字或者超级浪漫主义,或者超级灵异如同童话或神话,或者超级大、超级美好如同乌托邦;如同他一直保持的纯洁得离奇的古怪嗓音,他的歌词也是纯洁得离奇的高调,有着奇人异士无法与普通人解释的神秘。他是一个真正的做梦者,有着将梦境贯彻到公众领域之一切方面的酷劲儿。从各方面的表现看,我有理由相信,杰克逊并非是一个幼稚到不通人情世故的痴人,而是有着正常智力,甚至不乏精明头脑和健康理智的人,但他在公众面前的表现,却十足像一个造梦者,像一场造神运动的主角。面对媒体镜头的时候,他意会到的可能都不是现实世界,而是梦境和舞台,因为自视为“流行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自身,很可能视他本人为终极的艺术品,为Neverland的王,而将他所置身的公众世界视为媒体世界,所以他会始终警觉地像一个艺术品那样现身于众目睽睽之下,将生活也变成宏大的表演。很可能,这是一个将艺术始终置于尘世之上的浪漫主义者,情况一如历史上的诗坛神人威廉·布莱克,有时,这迷醉于艺术之境的神人,好像会分不清幻境与现实的边界。但如果我们据此以为杰克逊就是个始终活在童年幻境,从来都不曾了解成人世界的傻子——很可能,其实我们才是傻子。

它依然跟变态的完美主义有关,甚至,我们可以用它解释杰克逊在生活中的怪癖,那是一种堪称神话语义学的意境,情形之复杂一如穿越了镜面,实相虚相彼此幻化、相互缠绕的黑蛇。

在音乐上,杰克逊还有一项创造。一九八五年,他和莱昂纳尔·里奇合写,倡议和组织了美国四十五位歌星,为救援非洲饥民联合演唱了《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这种由风格各异的群星分句独唱,最终合为一体,艺人间相互鼓荡、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的所谓“联唱”,是音乐史上一个奇异品种,最终影响了全球许多国家。那个时代之后十年,甚至直到二○○七年 的中国汶川地震中,依然有艺人采用这种形式,为公益事业创作大歌。这种通常象征和代表人类的大歌,难得的是它同时包含了个人音乐的奇特个性魅力和群体合唱艺术的颂歌与圣咏性质,因而有着宏大叙事的史诗风格和倾动社会的巨大道德力量。

以上就是“流行乐之王”的大致来历。关于他的音乐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关于他的地位和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他凭什么就成了“流行乐之王”。“流行乐之王”的美誉,往往会让人往“流行乐领域的第一”这上面去联想。其实,除了唱片销量堪称第一外,迈克尔·杰克逊没什么是第一的。艺术世界里从来不存在王者,没有第一,只有一个个彼此无法取代的个性雕像。杰克逊的王者霸业,完全得益于一个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时代,一个“冷战”终告结束的全球化景观。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先机,成为这个时代在时间序列上的第一人,因此而有着后继者无法与其争锋的显赫地位。比较独特的是,流行音乐领域的巨星,全都有着在风格上与之极为相似的群体,而杰克逊的音乐完全是围绕着他极为特异的天赋嗓音而成,不是类型音乐,没有固定风格,他是没有相似群体的。但如果就此说杰克逊是“流行乐领域的第一”,那可真是犯浑。说实在话,杰克逊虽有他的过人之处,但在思想内涵上却较为苍白,说到这一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开始,倒是有数十逾百的其他歌手,来自民谣、摇滚、电子、先锋音乐领域,在思想上、创新上可能会更让我满足。他们与杰克逊,除了在受众数量上有明显差异,在艺术的价值和感染力上,差不多有着同样的意义。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星期一

猜你喜欢
流行乐杰克逊迈克尔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蝴蝶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共同“拯救世界”
一颗子弹的产权
流行乐的过往今昔
人性的价格
杰克逊电影海报公布
世界感慨杰克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