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战略应对

2009-12-22 04:11
开放导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

赵 伟

[摘要]来势汹汹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世界各国,并使得多数国家相继发生金融危机。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经济结构与宏观政策导向的不同,各国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对主要国家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的反应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给予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9)05-0070-03

在去年短短的几个月之间,次贷危机就通过各种传导途径波及到世界各国,对各国宏观经济架构和货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极大影响。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中资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是通过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却是深远的。正如摩根土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和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等所指出的,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依赖于外贸出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难免受到伤害。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

次贷危机导致市场上信用萎缩、消费和投资信心低迷,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极为谨慎、保守,并进一步影响到各国的实际生产和就业情况。

美国失业率自2007年初开始急剧攀升,截至2009年6月底,失业率已高达9.5%,而历史正常年份这一比率通常在5%上下波动。从2008年1月开始,美国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率一路下滑,7月份后呈现逐渐增大的负增长,至今仍在继续恶化。日本经济从2008年3月开始呈现震荡下跌的趋势,今年2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率达到最低,为-37%,虽然近来下滑速度有所降低,但负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0%以上。英国经济2008年2月份开始下滑,尔后工业产值呈现逐渐增大的负向同比增长率,今年2月达到最低,为-13%,近几个月虽有回升态势,但负向增长水平仍然很高。德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4月份的5.6%一路下滑,今年4月份达到-24%。我国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工业生产指数同比数据逐步下滑,2008年5月以后大幅下滑,近几个月来则呈现逐步回升趋势。由此亦可以看出,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的持续性更强,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巨大。

比较主要国家的物价水平走势,我们可以发现,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世界主要国家的CPI值都显示出持续上扬趋势。其中,英国从2007年8月开始CPI值一路上扬,至去年9月份CPI增长率已高达5.2%,与官方所制定的2%的通胀率目标相差甚远。我国自2007年7月份开始CPI增长率一直在5%以上的水平运行,而且一路攀升,直到去年2月份达到最高值8.7%,由于前期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CPI同比增长率有所降低,去年8月份开始降到4.6%。但是,货币政策的宽松状况,可能会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二、后危机时期主要国家的经济走势

由于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各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以下仅对主要国家的表现进行粗略描述。

1美国。由上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美国经济从2007年底已陷入日渐萧条的经济状态,而且随着通胀率和失业率的上升,国内消费能力的降低,经济的复苏周期将可能拖得更长。

面对危机,美国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向市场补充流动性,希望能够尽可能将次贷危机的波及范围控制在金融领域,而不要波及到实体生产部门,然后通过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并促使其尽快复苏。为了尽量缩小公司破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对部分公司如美国国际集团等实施接管,而对另外一些公司如雷曼兄弟等则放任破产。

但是,也需要留意的是,美国扩张性货币、财政政策干预下的经济复苏,可能会为不久的将来带来下一轮的流动性过剩,出现越演越烈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会使得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空间逐渐缩小,最终可能会把美国推向波动性更大的一个经济周期。

2欧洲国家。去年5月以后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同比数据开始呈现负增长,由于通货膨胀率已迅速攀升,英国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以平抑物价。这一举措使得资金成本提高而加剧金融市场的萧条,并导致实体经济的萧条程度更加严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抉择,最终很有可能会使得英国央行不得不放弃通货膨胀目标制,以维持国内经济秩序的稳定。

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也陷入了两难境地,工业生产指数降幅很大,机器设备的投资和出口较大程度萎缩,同时较长一段时间内CPI一直在高位徘徊。

3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了长达10年的萧条期。正是这10年的经济萧条使得日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投资理念趋于保守,金融活动较为谨慎,日本金融机构也因此在这轮次贷危机中只受到有限的直接冲击。如今,在国际金融市场低迷,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之时,日本人的金融扩张之心又起,连续向市场注资,并大手笔收购华尔街金融企业。去年9月中旬,日本市值最大的证券经济公司野村控股,通过拍卖成功购得雷曼兄弟控股旗下的亚洲业务,而与此同时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则表示将收购摩根士丹利20%的股份。然而,萧条后的扩大冲动,并不能改变日本未来发展之路的扑朔迷离。

4俄罗斯。自2006年7月1日起,俄罗斯实现货币自由兑换,随后在原油天然气出口的支持下,卢布迅速成为世界各大交易所的结算货币。俄罗斯本土储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各国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日渐增强的今天,能源供给的紧张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世界财富的重新分配,俄罗斯首当其冲,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但是,俄罗斯国内资本供应缺乏,对海外投资有一定的依赖性,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跨国公司流动性吃紧,资金回流,使得俄罗斯金融市场受到直接影响,股市连续发生剧烈波动的情况。2008年9月16日、17日俄罗斯股市暴跌,俄罗斯金融市场局决定在17日下午和18日停市一天半。同时梅德韦杰夫总统要求拨款约200亿美元支持俄罗斯证券市场的稳定。

受经济实力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支撑,俄罗斯卢布正在悄然崛起,2006年俄罗斯货币自由兑换的放开,似乎也是为卢布未来争夺“世界货币”之路做好了铺垫。

三、后危机时期中国的战略应对

次贷危机是对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冲击,也是固有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积存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在本轮危机中各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框架下所呈现的不同反应,事实上可以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1金融监管的尺度把握和有效性——来自美国的启示。本轮次贷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国较长一段

时期宽松信贷条件产生的房地产泡沫,遭遇了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金融创新活动在增强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使得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规模严重超出了所能承受的风险范围。过度的信用扩张,在危机爆发时则必然会因为金融创新产品的杠杆性以及风险的分散性扩大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可谓成也金融创新,败也金融创新。与此同时,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基于次级债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情况和杠杆率缺乏有效监控,以至于当过度信用扩张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利率小幅上调导致成本巨额增大,并最终以危机形式全面爆发。

2过度金融化导致的经济脆弱性——来自冰岛的启示。在本轮危机中,冰岛作为一个由于过度金融化而濒临破产的国家,值得我们注意。冰岛在过去几年内,大力开放本国的金融业,通过高利率和宽松的金融监管,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资本,然后再将其投资到具有更高收益的项目中去。因此,次贷危机发生后,冰岛最大的三家银行由于债台高垒而轰然倒塌,数据显示,三家银行的债务总额高达610亿美元,是冰岛GDP的12倍。冰岛的案例告诉我们,过度金融化会降低整个国家的抗风险能力,事实上,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美国尚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还不至于国家破产。

3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局限性——来自欧洲国家的启示。英国和瑞典在国际上较早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分别于1992年10月和1993年1月开始执行。自欧元诞生之日起,欧盟就在坚决地维护欧元的币值稳定。与其他区域相比,欧洲大陆似乎更注重货币政策在维持物价稳定等“稳定型”目标上的作用,而不是刺激经济增长等“增长型”目标上的作用。次贷危机发生后,我们却发现欧盟包括英国都不得不因为高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并因此而使得实体经济状况更趋于恶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面对外来冲击时似乎显得有些不够灵活。原本期望通过控制物价波动范围、维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操作,增大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并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在面对极端事件的情况下,可能会适得其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导致实际产出的波动性,在面对外来冲击时可能被放大,并最终使得宏观经济陷入比相机抉择或者其他方式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加糟糕的境地。

4中国的选择:冷静转型,谨慎定位。

中国不是本轮金融危机的中心,与欧美相比,金融市场相对安全一些,而且在次贷危机中由于投资失误所导致的直接损失数目也并不大,资金层面也不会面临由于跨国企业流动性吃紧所导致的国外投资资金大规模回流,但是欧美需求市场的萎缩导致出口规模锐减,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难度。根据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的估计,美国经济增长每下降1%,中国的出口额将减少6%。我国出口贸易的锐减与金融危机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有重要关联。

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大为降低,出口企业已经出现生产规模收缩以及大规模倒闭的情况。在我国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必然需要面临出口对内需和投资的让位,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转型。但是我们知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较长的一段调整期。而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的锐减,可能会提高我国本轮经济转型的成本,并使得我们不得不在较短时间内采用更加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增大投资、鼓励内需,以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而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前瞻性与有效性,是需要着重关注的。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1万亿美元,而且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边贸结算中也已经成为硬通货,但是切不可盲目乐观。坚挺的货币需要有坚实的实际生产能力做支撑。我国目前所处国际生产链条中的位置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等都决定了尚不具备追逐“世界货币”的实力,要谨慎定位中国在未来国际货币经济体系的作用。

另外,从长期来看,货币只是物物交换的一个媒介,只有在行使购买力时才能找到它真正的价值。因此,在经济转型中,如何利用好这超过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
次贷危机金融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蔓延和教训
透过金融危机看衍生品发展与监管
危机来袭/等
金融大海啸
次贷骨牌祸及全球 中国如何再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