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宋占新 张士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媒体。网络媒体在发展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受众的数量、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显示出新媒体的巨大威力与潜力。网络记者随之诞生,新华网、人民网等许多著名网站早已存在专门的网络记者,独立地进行新闻采写工作,他们报道的新闻也是原创新闻。中央和地方各级有关管理部门对网络媒体认识的提高,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增加,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重点新闻网站和一支网络新闻记者队伍。2005年3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社会职业分工名单中,出现了“网络记者”这一职业,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闻工作者的合法身份,使他们可以更为方便、合法地开展各项新闻业务工作。
网络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网络传播具有点到点,面到面,点到面,面到点交互式全覆盖特征,在这种三维立体互联式传播环境中,孤立的信息很难在网络体系中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链接点。网络对记者条线化生存的影响,还表现在个性化阅读对工作性报道的抵制。网络创造了新的传播方式,也纵容了读者的口味。个性阅读变得重要,人情内容受到追捧。网络改变了记者自主化意识。现在人人是终端,人人是中心,人人是一定意义上的“记者”那些固定旧时角色的记者同行不可避免要遭受精神失衡和心理落差,职业之路变得狭隘。网络双向互动式传播使人人成为传播者,但不是人人都能够胜任网络记者一职。网络用户偶尔“客串”一下,发布信息,这只是个人的一种短期行为。一个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新闻传播业务的人,才是网络新闻业所需的人才。记者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尤其是当传统媒体看准了网络的巨大优势。占据网上新闻传播的“制高点”时,记者的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
网络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根据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除了具备传统记者的基本素质外,网络记者还要成为既懂理论,又懂业务,还精通网络传播技术的全能型记者。
整合能力——传播理论和传播实务素质。整合能力是能够将单个、孤立的信息置于大背景下加以估量,并对相关资讯进行有章法地组织排列,来准确反映事物真相的能力。网络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实务知识,这些素质是根植于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基础上的,又带有网络新闻传播的特质。
传统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新闻写作的要求等实务,大多仍适合于网络新闻。网络新闻记者还须进一步掌握那些与传统新闻有别的实务,要学会用常用的网络语言进行网上采访,能使用常用的网络采编软件,熟练操作电脑、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现代采访工具。
网络传播必须具有与受众平等交流的能力。传播者与受众是平等的,传播者要从传统的我“传”你“受”、我讲你听等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良好的道德素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假新闻的产生。《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规定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准确,发表任何消息和评论的人,应当对其所发表的内容负完全责任”。网络传播的受众是全球的网民。在这种传播环境中,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在网络时代,更加要求记者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辨明真伪,并严格地去筛选核实。对于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如果不严格把关,就可能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新闻中所描述的事实一定要调查核实,从而做到对受众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做到如实传播新闻事实,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超常的感悟能力。具有感悟力的记者,他的情感体验是丰满的,他的人生感悟是丰富的,他的感知是敏锐的,他的精神境界是不断提升的。由此及彼,推已成人,对外部世界保持着一颗善感的心,将给记者带来真切的回报。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是一种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是一种质疑思维,还是一种宏观思维,要有国际视野、全局眼光,从全局出发判断事物价值,揭示内在规律,这样的记者才具有超越他人和自我的能力。网络是充满创造性的传媒空间,为新闻传播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种展示个人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也对传播者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网络记者必须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新闻信息产品的创造与生产。
网络记者工作方式的转变
传统媒体记者一般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先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信息,然后进行新闻写作,提供给受众。而网络记者要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在观念意识和业务工作上有所变化和突破。
观念意识。重新认识受众。传统的受众定义为大众传媒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由于传统媒介是以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处于被动地位。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打破了被动接受局面,“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发布者,可以参与到制造信息的过程中。而且,网络传播是全球性的,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仅仅是面对局部区域的固定受众群体。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应更多地考虑具有不同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那种只是把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简单地搬上网络的做法是不符合网络传播的特性和规律的。
更高的质量意识。网络媒介传播新闻的速度要比传统媒介更快,记者们总是千方百计在第一时间获得独家新闻。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使得记者不断感到一些及时发布新闻的压力,压力愈大,记者发布新闻的危险性也就愈大。这不仅仅反映在用户不再访问该报的网站,就连对纸质报纸也会发生信任危机。
树立权威与信誉。对于年轻的网络媒体,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迅速建立起权威性与公信力。网络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点与传统新闻是一致的,那么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也应是网络新闻遵守的基本原则。保持网上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是一个网站树立权威形像与良好信誉的重要前提。
采访方式。记者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线索、背景材料和与新闻人物、组织取得最便捷的联系,使新闻写作的角度更独特,而且还可以方便快捷地传输稿件。在网络时代,这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是生存方式。在这方面,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记者,还是专门的网络记者,要求是一致的。利用网络采写新闻,已成为记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写作方式。网络新闻在写作方式上与传统媒体新闻是有所区别的,以往的标题一导语一正文一结尾的新闻写作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集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全新表达方式。
改变传统媒体以单篇静态报道为多篇滚动的动态报道,即及时滚动报道。利用网络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作及时滚动报道。全方位跟踪新闻事件,同步进行新闻写作,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犹如“现场报道”般的临场感。
改变传统媒体写作对受众灌输式的单向传播信息为与受众之间平等的双向传播。对于网络用户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就是能够进行网上互动交流。目前,网上新闻的互动性只体现在聊天室、评论区等栏目中,真正运用互动式新闻写作的很少。网络经营者应开发网上的互动新闻,带给受众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网络新闻空间。网上互动新闻改变的不仅是阅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将改变传播者的传播习惯。一旦互动新闻被充分利用,它将是媒体与受众保持意见交流的最好途径,真正实现意见上通下达,便于媒体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改变传统媒体写作的线形文本为超文本结构。超文本写作是通过多面体和超链接,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身,将多种信息用主干链接在一起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可以随时变换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动画文本或者影视文本,真正实现新闻报道的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传统媒介的新闻写作,记者的思维一般都是凝固在相对独立的一篇作品中:先收集素材,形成主题思想,然后再把有价值的细节及其背景材料等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起来。网络新闻写作中,受众在阅读新闻时可以随时从某词“链接”出去,转到本站点内另一信息,甚至转到另一站点。网络记者应该明白“任何一个文件不管在任何操作系统,任何浏览器上读起来都应该是一样的”。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竞争。网络媒体将和传统媒体一起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它们的差异也将越来越小,最终走向融合。网络记者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就会为自己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