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

2009-12-21 02:58刘玉泉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教育

刘玉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多元文化背景存在着多种价值观的选择,高校德育教育如何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内涵丰富、积极健康、现实有为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实现大学生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深化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德育教育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鼓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为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坚持马克思主又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培养大无晨的胆略和气概,确立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与“分化”的战略图谋;才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使我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迎头赶上。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是我国未来文化建设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只有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在积极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的同时,把发展我国文化作为首要任务,才能为发展中华文化和创造新的中华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的历史重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未来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完善品德操守,培养理想的人格,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发挥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应积极宣传社会规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身为大学生,他们的文化层次高、素质好,在社会实践中,早日确立人生目标,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不仅使其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还会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

帮助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一是确定职业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从业愿望及社会需求,初步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二是确定发展目标。针对考研的学生,指导他们确立考研的具体目标;针对就业的学生,指导他们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发展目标。三是确立成才目标。指导学生心胸开阔,放眼未来,确立终身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学生有了目标,就不会患得患失,畏惧困难,就能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出现的顺境和逆境。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我国正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成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合格公民,就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的内涵,了解法律体系的概况,熟悉法律运行的机制,明确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法律权威。大学生只有树立法律意识,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才能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

加强道德教育。《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姿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是一个人的根基和形象所在,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做事,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大学生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良道德传统,才能把自己塑造成有德之人,具备社会人的基本品格;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认真勤奋地做事;才能对工作尽职、对自己尽严、对他人尽善、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

高校德育教育应积极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技能

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终将走向社会,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更多的是索取,未来更多的是奉献。这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大学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运用这些知识的价值观念,形成能力和素质,为其今后社会角色的转换打下坚实的社会技能基础。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大学生只有了解国内外形势,认识我国发展任务,才能统一思想,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才能自觉维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克服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当前,实用性学科受到高校重视,而人文学科往往被忽视,这种倾向十分危险。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分的功利主义色彩容易造成大学生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要认识到,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说,如果忽视人文学科,必将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以及整个社会的庸俗化。大学教育是以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只有积极开展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才能帮助大学生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引导大学生正确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内心充满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理论与实践的多种困惑。大学生只有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对前途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社会发展的挑战。

加强适应能力教育。一是客观认识社会,现实社会是客观和复杂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在一起,要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以分清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二是主动适应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一旦离开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就难以有所作为,适应社会是步入社会最紧迫、最重要的一关。三是准备改造社会。人适应社会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和社会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一个人不会终生从事同一种职业,扮演同一种角色。大学生只有具备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具备自我再社会化的能力,才能直面市场经济的挑战,为今后的职业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和创造发展空间。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欲望,没有一种奋发向上的事业心,没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只有改进高校德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求新、求异思维,注重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求。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高端”,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技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塑造和输送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