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蒙水
对专业教学而言,非专业课程的设置既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依靠学生迁移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与本专业相近学科的课程学习,能与学生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借助外学科知识力、依靠学生自身迁移能力的积累来提高专业素养。笔者在对电视新间学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安排了《视听语言》、《电影摄影与画面美学》、《电影剪辑学》等课程,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式教学的途径,按照DV电影社会制作的商业模式,让学生拍摄DV电影,具体做法是:严格经费预算控制和质量控制,通过实践经费投入与学生形成项目合同关系,让学生自行组建摄制组拍摄DV电影,让作品成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这一项目式教学方法的探索有效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电视新闻专业素养。
对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以社会项目承包形式进行DV电影拍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故事意识的培养。柏拉图说过,“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今天的新闻传播早就形成了故事化讲述的行业潮流,一个新阐学学生,不懂得把握故事,不懂得叙事,不懂得如何去讲好一个新闻故事,就难以胜任未来的职业,因此,叙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电影故事片就是讲纯粹的故事,电影拍摄的中心工作就是叙事,通过拍摄DV电影,可以让学生明白叙事的三个基本构件:人、人物活动的环境、事件;可以让学生形成对故事戏剧性元素如冲突、悬念和节奏等的深刻认识,能够在新闻叙事中自觉运用这些元素,自觉借鉴电影叙事的方法方式。通过拍摄DV电影,学生不仅知道要讲“好故事”,更懂得“讲好”故事。
画面意识的培养。所谓画面意识就是对画面构成、画面审美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力,对利用画面进行故事的叙述和主题的表达具有熟练的运用能力。电影叙事就是画面叙事,没有良好的画面意识,就无法进行电影叙事,通过DV电影创作,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电视艺术是一种视听综合艺术,画面语言是电视语言最重要的语言,没有良好的画面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进行电视节目创作,而画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得依靠画面意识的培养。DV电影创作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用画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识、用画面表达叙事细节的意识、用画面形成叙事节奏的意识、用画面形成悬念效果的意识。这些画面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新闻画面拍摄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提升作用,因为在诸多情况下,电影的画面和电视新闻的画面具有叙事达意的共通性。
协作意识的培养。现代技术条件尤其是直播环境中新闻报道几乎需要依靠编导、摄像、灯光、导播、音视频技术等多工种协同配合,前方采访报道和后方策划调度高度合作才能完成,可以说,没有多部门多工种的协作,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电视新闻报道,因此,当下协作精神在电视新闻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DV电影拍摄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渠道。一个摄制队伍以导演为中心,由编剧、摄像、演员、录音、剪辑、化妆造型、制片等多工种组成,少有五六人,多达十数人,在没有经济利益制约和严格人事纪律约束的情况下,在经费预算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协调一致完成一部影片的拍摄,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协作精神的考验和锻炼,通过不断的磨合,通过一部影片的炼造,学生一定能够从中认识到协作精种的重要性,掌握好团队协作的技巧技能。
时效意识的培养。现代电视业已经进入了直播时代。随着地方电视装备的升级换代,省级台和市州合也将引入新闻直播观念,新闻的时效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新闻的时效性几乎成为新闻竞争的最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对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时效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DV电影拍摄是培养时效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经费预算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节约摄制时间是节约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剧组成员会千方百计去考虑如何节约时间成本,在拍摄过程中就会培养良好的时间意识,这种意识转化为电视的时间观念,就是时效意识。因此,DV电影拍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时效意识。
教师如何有效引导DV电影拍摄形成最佳迁移效果
任何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没有有效引导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也难以达到教学实践效果。利用DV电影拍摄培养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需要老师严格按照项目式教学的要求,依照社会制作的严格合同形式,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引导和监控,以便形成最佳的迁移效果。
剧本控制。剧本控制是保障DV电影拍摄活动有效形成最佳迁移效果的第一个环节。剧本必须具有很强叙事张力,包含足够冲突、悬念和节奏变化;最好以当代现实题材故事为主,以便节约服装、场地和道具成本;最好避免校园题材,以免学生利用学校设施便利,无法进行有效的成本预算和核算训练;剧本必须具有足够的故事长度,影片长度最好在90分钟以上,拍摄长度决定拍摄难度、训练强度和效果,如果太短,不能对学生起到足够的训练效果。
成本控制。教师手中的专业实践经费有限,根据故事的长度、拍摄难度、演员规模以及场地道具等要求,从而严格核算出基本的拍摄成本,以合同形式规定学生必须在约定的成本范围内拍摄好电影,这样,学生摄制组就会千方百计通过核算生活成本、交通成本、道具成本、时间成本等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约时间成本,因为时间成本的节约能够影响其他所有成本因素。这样,在一段时间的拍摄过程中,时效意识就会培养起来。
过程监控。学生拍摄DV电影没有社会商业制作那么严格的行业约束,因此摄制组的结构是松散的,学生组织的演职员队伍大多是学生,如果拍摄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作为摄制组核心成员的导演和制片人恐怕会经常碰到一些技术难题、人员矛盾和艺术创作纷争难以解决,不但无法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齐力完成影片拍摄,甚至还会引发学生间的各种纠纷。过程监控分为前期教导、中期监督指导和后期把关上,在拍摄之前要对成员进行专业素质教育,提出实践纪律要求和分工要求,指定好责任分工的范围,确定汇报制度;中期监督指导主要是教师应不定期深入拍摄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关心,为剧组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DV电影拍摄尤其是外景地拍摄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艰苦的工作条件和不可预期的矛盾磨合都会考验每一个参与拍摄的学生,老师及时的监督指导会给学生以心灵的慰藉,带给他们精神的力量。
作品评析和经验交流。作品评析和经验交流是综合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二者之长,在全体学生中强化电视新闻专业素养的重要步骤。通过项目式教学参与拍摄DV电影的学生是有限的,让全体学生分享这些学生的成功、鉴戒他们的教训,作品评析和经验变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作品评析可以通过拉片的方式进行,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大大强化学生的画面叙事能力和画面表意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本人和同学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学习兴致。通过摄制组成员自我经验总结和交流,分析他们在摄制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难题、矛盾等,总结他们对故事意识、时间意识、成本意识、团队精神的认识,可以在全体同学中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和时效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确立奖赏机制。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氛围营造的需要,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专业活动比如影像艺术节、DV电影展播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奖赏机制,为一定时期内DV电影等节目摄制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举行表彰活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本专业的影像文化体系和专业文化载台,让DV电影拍摄成为学生々业学习的自觉选择。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方式,这种奖赏机制有利于深化全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对故事意识、画面意识、协作精神、时效意识的认识。这种活动的开展,对增强专业凝聚力和专业自豪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DV电影拍摄对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意义,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老师需要严格把握两点: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式教学的规则,二是认真做好DV电影的案例分析。
新闻教育的指向是实践,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学”“术”并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适应社会新闻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DV电影拍摄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研究项目(DV电影)开展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应用技巧问题以及社会通识问题,在多样化问题的综合体察和认识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可以说,DV电影拍摄不仅仅是校园影像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为怀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项目+案例”教学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学院中文系)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