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玉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信息传播、观点表达等方面彰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年的“两会”上,“互联网”、“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等都成为耀眼的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网络富集民意反映群众呼声,网络舆论的声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极大地增强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监督 民主化 社会稳定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其中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到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据2009年1月《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做的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
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冰雪灾害、藏独暴乱、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社会事件突显了我国网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09年的“两会”更使“网络民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表达和富集。温总理继续与广大网民在强国论坛上交流,倾听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强国论坛的《2009我有问题问总理》板块中,会议正式召开之前已有超过14万条网民的提问。从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工人、农民、教师、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在校学生等社会各个阶层都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活动当中。他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向总理提问,希望能够引起总理的重视。在提问分类排行中最受网民关注的问题分别是:反腐倡廉、收入分配、教育公平、政治民主、医疗改革、物价房价、金融危机。
由此我们看出,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民主气氛的增强和网民素质的提升,作为网络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民群体参政议政的热情极大地提高。网民已经不再单纯地热衷于娱乐消遣,他们逐渐从无序走向理智,从喧嚣走向成熟,多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担当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成为网络草根力量崛起的重要驱动力。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关注国是民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献计献策、伸张正义。许多深层次社会问题和不同阶层合理的利益诉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富集民意,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最终促进问题的及早解决。所以网络民意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民意体现了我国舆论监督的民主化,进而促进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民应该享有监督和批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权利,这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民主真伪和测量政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说来,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主导舆论,是大多数公众的意志表现,即使这种舆论被认为是错误的,也应当尊重,至少要得到重视。在这个意义上,舆论是民主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每个公民都能直接运用国家权力,都能成为决策者。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只能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进行。今天,我国的舆论监督已经由群众写信、上访、开会等形式演变为网民在网络上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的网络为民意的表达和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即时、互动的平台,使网络舆论监督这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出现,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在网络上都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普通网民轻松拥有了网络话语权。在网络上他们了解国家事务,通过发表意见建议来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成为监督政府的主要力量。这是我国舆论监督民主化的体现,更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今年的“两会”更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网络和网络民意的重视。通过网络这条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党和政府可以借助民众的力量来完善政府监督机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两会”上“反腐倡廉”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最近网络舆论在“反腐倡廉”上所起的巨大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一切充分体现了网络民意的表达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加强已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在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二、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让群众的舆论监督权表达得淋漓尽致,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快速解决的通道,从而也为我国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8年发生的许多网络监督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在网络盛行之前,由于社会信息的闭塞许多社会问题难以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有的恶性事件反而会因种种原因被控制在一定区域内难以被发现更不要说有解决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允许人民大胆表达意见和建议、揭露丑陋行为,这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法宝。
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中出现了一个创办舆论监督节目的热潮。具有代表性的是《焦点访谈》,它以深度报道的形式被称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旗舰”。朱镕基的十六字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准确地概括了它的传播定位。但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在对群众民意的反映、社会问题的监督和解决上必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但要及时地揭发出来还要求有关部门能尽快解决,这才是比较良性的方式,才会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重要出口。言论自由的缺失或不充分必定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一旦引起突发事件或矛盾冲突,就会导致社会的动荡。所以,网络民意的顺畅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网络民意可以作为网络舆论自身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新闻真相的挖掘,因为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普通群众获得了话语权。他们在网络上充分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在对新闻事件进程的密切关注中也发出自己的声音促进事件的发展,网络民意即是这种声音的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对网络舆论自身的监督始终是个瓶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不可避免一些人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形成舆论误导,煽动大众情绪,对这些现象我们务必要保持警惕。
我们可以把网络民意作为网络舆论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因为它是群众的呼声,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人质疑网络民意能否真正反映民意并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少数不真实、不具代表性的意见表达也可能在网络平台上引起同民的关注而掩盖真正的民心所向。但是考虑到现在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特别是人们民主观念的提高,接触网络的人数和阶层大大增多,网络民意已经能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考标准。今年“两会”中,在强国论坛中向总理提问的绝大多数是社会中那些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网络这样一个公正的平台和总理零距离接触,反映他们的心声形成网络民意,让国家领导人能通过网络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呼声。
但是不能把之作为决定性的因素,还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和网络版主、编辑的把关作用。引导并且规范信息和讨论的话题,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就舆论宣传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并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对话进行交流。可见国家领导人一定程度上已经肯定了网络民意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力量,政府重视网络民意将成为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今年的“两会”温总理与网民的“第二次亲密接触”再一次体现了政府对网络新媒体和网络民意的重视,体现了党和政府体察民情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事实证明只要经过网络媒体揭露的事件,都发生了急剧转向,问题解决会进人快速通道。从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而产生这种作用的根源是民意。“天价烟事件”中的周久耕,联系到更早些的陕西“周老虎”事件、探圳高官“猥亵门”、温州新余出国考察团事件等无一不是在网络民意的促进下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使有关部门不得不对相关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所以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网络民意是聚集舆论力量的强大源泉。网络民意让有关部门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网络的力量、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在网民的口诛笔伐中,在网友的利益诉求和伸张正义中,网络舆论监督的成果让我们看到网络民意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和尊重,网络民意的重要意义也得到了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