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海
一位朋友听说我在铁路工务部门工作。就问我能否为他找一盏以前工务人生产生活用的照明工具——马灯。他搞收藏。我只有谢绝他,因为这东西几年前我也帮别人找过,但早已见不到它的踪影了。马灯,旧时米轨工务系统生产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照明工具。它简简单单地用铝皮包上玻璃罩,中间有点煤油的灯芯,下面是装煤油的容器,是工务人巡道、抢险、走隧道、夜间施工的必备工具。解放初期,由于铁路沿线电力设施缺乏,没有电力照明,马灯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马灯同期存在的还有一种叫煤石灯的照明工具,它是“点”煤石的,虽然亮度高,使用的时间长,但因为它发光时产生的气味难闻,特别在隧道里施工,空气不流通,难闻的气闻更是久久难以散去,不受职工们的喜欢。七十年代初,铁路沿线工务工区逐渐用上装五号电池的手电筒后。由于电筒的轻巧、灵便,马灯和煤石灯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如今的照明工具,更是今非昔比,工区职工大部分都用上了充一次电可以连续工作二、三十个小时的锂电池手电筒了。有的工区还备有“小太阳”抢险灯和发电机。遇到大的抢险和施工就充分发挥它们亮度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现在沿线小站的生产生活设施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有了天壤之别。如以前的雨衣是用蓑衣代替,穿在身上又笨重又不贴身;现在可好啦,用的是分体式雨衣,轻巧不说,还很保暖,式样也非常的漂亮。以前生火做饭是用柴火或废旧枕木;而如今工区里的小食堂,不仅用上了电磁炉。而且还配有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化炊具,“生”火做饭、温饭热菜不见火。以前洗澡得靠自己烧水或洗冷水澡,而如今,每个工区都配有太阳能热水器,一下班就可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不仅节能而且环保。以前大热天里要想凉快一点只能手摇“芭蕉扇”;而如今,电风扇、空调都配到了艰苦工区,学习、生活都可以在凉爽的室内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不仅米轨沿线职工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生产方式也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程度、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每个工区、防洪看守点、施工点都配上了对讲机,改变了以前靠人喊、吹哨子、摇旗子等落后的远距离交流方式,只有轻轻一按对话键,对方就能清晰地昕到自己的讲话。以前线路工区养护线路是用道镐进行人工捣固;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区配上了小型机械捣固机、内燃扳手、小型液压起道机等,作业的速度不仅快。而且作业质量特别高,人工作业强度较以前大大减轻:大型机械的投入,已使工务在防洪抢险方面更加快速高效,线路开通的时间大大提前。如去年昆河线老范寨车站以下普降单点暴雨,在几个小时之内,近三十公里的线路发生坍方、泥石流三万多方。开远工务段按照抢险预案调动三台装载机从三个方向进行机械清除侵限的坍土,在66个小时内线路抢修恢复。线路开通。参与抢险的老职工说,这要是在十年前,非得上百人用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把侵限的坍土清理干净。米轨。从开工到现在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铁路中长期建设发展的规划下,它将退出历史的舞台。2005年9月1日,全长147公里的玉溪至蒙自的玉蒙铁路已开工建设;2008年12月19日,连接东南亚的蒙自至河口铁路又奠基开建。这标志着由法国人逼迫,由中国人民用血汗筑成的米轨铁路,将由中国自己建设的准轨铁路新线取而代之。为迎接计划2011年即将开通的玉蒙铁路,开远工务段又提出“不因米轨而不思进取,不因过渡而降低标准!”的奋起精神,保安全、保畅通,米轨工务干部职工又刻苦学习准轨新知识,去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