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设疑

2009-12-21 01:29刘晓明
江西教育C 2009年9期
关键词:鲁滨孙小艇小女孩

刘晓明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往往会出现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此时,富有艺术性的设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学情,依本据标,适时设疑,才能更好地导达目标,使学生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一、根据学情,巧妙提问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提问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问贴近文本,贴近生活,巧妙入手。农村孩子知识面比较狭窄,接触社会方方面面的机会少,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多媒体电教设备,因此提问时必须考虑实情。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为了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小艇的样子,根据学生生活在湖滨地区的特点,提出问题:“你们见过龙舟吗?能说说龙舟是怎样的吗?”然后叫学生读描写小艇的句子。学生自然会觉得小艇与龙舟很相似,形象就更清晰了。二是提问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差异,因材施教。一个班集体,学生的素质肯定不尽相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也应有层次之分。对于素质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如若总是把容量大、归纳性强的问题要求他们回答,必将使学生无从下手,从而挫伤积极性,导致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提些比较浅显易懂、或者在课文中容易找出答案的问题,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依本据标,循序善诱

学贵有疑,“疑”为学之始。由于人类的思维和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激发学生思考。疑若设得巧,则妙趣横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为求目标导达,我认为设疑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有价值。依托课文,围绕目标,提出具有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问题。二是必须适度。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道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积极思维,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三是必须具有渐进性。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渐进性,讲究梯度。“问题”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论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教师提问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由浅入深依次进行,诱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以激发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不仅是“知之者”,更是“好知者”。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处境怎样?”“假如让你在严寒的冬季,饿着肚子、穿着单衣、光着脚丫走在外面的雪地里,你感觉怎么样,最想得到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在欢乐团聚的大年夜,小女孩梦想得到什么?”我设计这些适度的、能够引导达标的问题,逐步把学生引入小女孩的处境中,对后面小女孩在划燃火柴中所产生的丰富联想就不难理解了。

三、适时设疑,导达迁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几个教学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适时设疑,抛砖引玉,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尽可能把矛盾聚为一个中心焦点,使学生兴致勃勃,有股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虎劲。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初探感知,善造悬念。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好的语文课,往往开课就能设置悬念,教师或抓住好奇心,或抓住求知欲,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威尼斯的小艇》时,使用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到过的城市是不是都建在平地上,城市里的交通工具是不是汽车?可是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城市不建在平地上,却建在海边的岛屿上,街道到处是水,进出用的不是汽车,你说他们靠什么出行?”这种逆向设疑,马上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很浓,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小艇上了。

2.赏析感悟,师生互动。学生的知识总是在“质疑——解难——再质疑——再解难”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在赏析感悟课文时,教师设疑要力求像剥洋葱似的层层深入。上文提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留有学生提问的余地,让学生觉得学犹未尽。我在讲《威尼斯的小艇》时,有个渔家的孩子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艇做得那么窄不是很容易翻吗,为什么不做宽?”我当即从街道宽度、小艇数量、拥挤情况、船夫的高超技术等方面引导学生议一议,问题就明确了。

3.情感升华,注重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技能,而一种技能的获得必须进行迁移应用到实际之中,才能保持该技能的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质疑解难中形成创新能力,并促使其他技能发展,我们在学生情感升华中会设计一两个问题使知识得到迁移,形成一种新的技能。我在教《鲁滨孙漂流记》时,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对鲁滨孙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知道鲁滨孙是个聪明能干、有胆量、有智慧的人。然后话题一转,问:“假如遇险的不是鲁滨孙,而是你,你会怎么样?”“你生活中碰到过危险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如果你们中某个人碰到某种危险,该怎么做?”(这里的某种可由学生多种设想)由此引发激烈的讨论,学生从中还学到了不少安全知识,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设疑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手段,必须结合文本进行精心设计,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得当,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猜你喜欢
鲁滨孙小艇小女孩
拯救火星“鲁滨孙”
池上
爱掐人的小女孩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
成功在于什么?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