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
考点聚焦
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散文阅读常见考点之一。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1)揣摩写法。如09年天津中考阅读《炉火》试题:作者为凸显“炉火”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2)体会作用。如09年陕西中考阅读《陕北的山》试题:文章第③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3)品味内涵。如09年安徽中考阅读《枫叶礼赞》试题: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4)理解内容。如09年武汉中考阅读《父爱陷阱》试题: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
例题讲解
一。联系文章主旨示例1
溃散的黑暗
①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而它们执著地亮着,寻觅着旁人无法体会的光明。
……
⑦有时候,我很自然地会想像她的那个黑暗世界。在那个只有声音没有光亮和色彩的世界里,一个盲姑娘如何生活。如何思想?有一次,我问一个生性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姑娘。她的年龄和杜琼相仿,和杜琼一样,她也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同的是,她的眼睛能从容地观赏世间的一切,她的视野里一片光明。我问她:“假如你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会怎么样?”“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宁可死!”我心头一震。杜琼就天天生活在我想像的黑暗世界中,而她活得如此充实。生活和命运,把人和人塑得那么不同。
⒂以常人眼光来看,这位盲姑娘确实是奇迹的创造者。我常想,她想要证明什么呢?她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想和常人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光亮。对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来说,这是多么可贵。有些人,生着明亮的眼睛,却仿佛被黑暗包裹着,在窄小的圈子里举步不前。而在这个盲姑娘面前,无边的黑暗却无可奈何地溃散了。杜琼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努力,这个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对健全的人们如此,对残疾人也一样。
(2009年山西临汾中考语文试题)
问题:第⑦段中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解析:无论使用何种表现手法,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对叙事类作品而言,一般是为刻画人物的形象或揭示事件的重要意义服务;对写景类作品而言。往往是为抒发某种情感服务。如本题,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一位盲姑娘乐观、坚强的品质,那么写另外一个姑娘,毫无疑问,也是为村托主要人物服务的,所以,不难看出,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衬托、突出)盲姑娘乐观、坚强的品质”。
二。抓住重点语句示例2
枫叶礼赞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儿红!
问题: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景抒情散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此类散文的写作思路一般为由物及人或由物及理。所以,在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的时候,我们要遵循这一写作思路,到文章后半部分去寻找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重要语句,加以提炼概括即可。如本题,我们可以抓住倒数第二小节中相关语句作析。参考答案: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三。结合写作思路
示例3
陕北的山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问题: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解析:有时为了行文的波澜,散文常用铺垫、伏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表现手法,而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判别,我们往往要通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本文,作者先写对山的怨恨,后来写对山的褒扬,而本文的主旨也是在赞美山的纯朴、坚强,所以不难看出这是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四。结合写作对象
示例4
[甲文]雨荷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⑦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乙文]暗香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
问题: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解析:散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一类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对于前者而言,用得较多的一般为正反对比、侧面烘托、巧妙铺垫、抑扬相生、设置悬念、叙议结合等手法;对于后者而言,用得较多的往往是象征、联想、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所以,有时对表现手法的判别也可看写作对象是哪一类的。如本题,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雨荷”、写“暗香”,其实就是在赞扬那种“积极向上、不怕困难、不怕寂寞”的精神和“默默行善、毫不张扬”的可贵品质,所以,可以判断出是运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