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摘要:内部控制虽然不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唯一原因,但是企业失败总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因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对策
内部控制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说其古老,是因为内部控制几乎伴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说其年轻,是因为对这个古老课题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之中。从内部控制实践来说,虽然已经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但由于内部控制不恰当而引起错弊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来说,管理界和审计界各行其是,未能建立一体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内部控制的经验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都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一些企业开始重视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比较薄弱,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企业的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企业内部控制同样也无法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的操守及价值观。管理者的道德品行可说是构成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首要的要素。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个人品行,难以获取可靠的相关资料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但当前现实情况是企业财务舞弊案、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如在“三九事件”中,三九集团被查出有多名高管都通过各种手段把国有资产转移到其私人设立的公司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代理关系。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
(三)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独立性不够
十几年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具有进行监控所必需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财务会计常识,行使监控职能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大多数时候只是走走过场,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使有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素质较高,也有一定的职权,但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经理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缺位,未能有效防止违规和错弊的发生。
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将面临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内部控制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当前国企业改革的重头戏,要解决管理问题必须首先研究解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一)强化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完善控制环境
企业高级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对于企业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左右了企业的控制环境。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企业领导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重视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上有问题。有的片面地理解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成本控制、会计控制或内部牵制制度等,未能全面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含义。更有甚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让人放不开手脚的条条框框。因此在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也应更加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应负的责任,结合岗位责任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并将其纳入考核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指标之一。作为选拔企业经营者条件之一,以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有效地贯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但应避免使外部董事成为“花瓶”。作为独立的“仲裁者”,外部董事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监督、制约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防止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侵害股东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代理成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企图。
2、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通常,董事会都将其监督财务报告的责任委托给独立董事占有多数席位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责任包括:在财务报告方面:复核年度已审财务报表:复核中期未审财务报表;复核其他财务报告;复核公布前的盈利数;复核公司会计原则。在审计计划方面:讨论审计工作的范围与时间;讨论审计方法;讨论审计问题;核准或提名审计人员;建议或批准审计费。在内部控制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评价员工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管理当局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的有效性;评价公司的行为守则。
(二)顺应内控外部化趋势,整合内外部监督资源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至预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使命将从简单的实施审计向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成功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应设立由非经理人员组成并能制约经营者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其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直接受董事会领导,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不再局限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而是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管理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促进管理当局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内部控制作为一套复杂的企业运行保障机制。其完善和贯彻执行并非完全是企业内部事务,它与企业外部控制机制密切相关。随着企业控制手段的日益丰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外部化趋势。因此,也应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外部审计力量,以实现对内控的双重监督。外部审计部门应统一标准、职责明确、加强沟通、相互配合构筑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企业内部控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立勇,杜绝内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分析[1vI],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研究,2007,1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