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国佳
摘要: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有助于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系,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轨道,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用、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造成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是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物质手段,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由各级地方政府代行所有权,各事业单位只是资产的占有使用者。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行政事业单位一直是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单位没有严格的资产管理约束机制,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不规范和混乱,另外,对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理解上的偏差也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根源;五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功能方面也存在认识的偏差,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将其当作单位领导和员工享受的物质条件,导致了互相攀比,也导致了资产的闲置浪费。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购置和无偿调入的,财政部门、国资部门对拨款的使用和资产的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导致资产闲置、浪费、流失严重。
2、体制层面存在问题
首先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够规范,机构不够健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有的单位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管理;各级政府之间所设置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统一,也有些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由于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不规范,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能主体缺位与越位并存。其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现象比较普遍。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体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职能被削弱,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最后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虽然作了很大的改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作了原则上的规范,但没有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具体规定,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
3、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落后,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由于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造成资产配置的随意性;由于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资金来源渠道之间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容易造成资产配置不公与重复购置;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财产购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甚至腐败。其次,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导致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帐外资产现象;事业单位之间资产调剂困难,影响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后,资产处置不规范,由于缺乏规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与资产浪费及流失;由于缺乏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途径,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资产处置过程的浪费与腐败;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松弛,漏洞多,这也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措施
1、认识层面上的完善措施
在认识层面上,要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会计法的规定,把处理事与处理人结合起来,使单位负责人真正承担起管理的责任,这是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要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综合性法规、规章,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原则、范围、程序、组织形式、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确保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产形成机制,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审核制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资产的投资、购置进行决策前审核,防止资产形成的随意性。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应明确分工,设置固定岗位,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都应分离,做到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制定“非转经”资产和培训中心收益管理办法,按有偿使用原则征收资产占用费。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只有通过将国有资产实行法制化,才能使财物保管人员的责任和记账人员的责任落到实处,并形成完整的资产监控体系。
2、体制层面上完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主导的管理体制,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符合科学管理原则,惟财权与事权有机结合,才能多办事、办好事。其次,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配置环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预算制度,要明确管理原则、管理界限、管理职责、管理程序和管理办法,具体管理责任、管理目标要落实到处室、落实到人,要从制度上和避免经办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在使用环节,要建立合理的资产调剂制度,即对于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更新购建资产,要考虑能否从现有资产中调剂解决;在资产处置环节,要实行阳光操作,在出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时,要采取公开交易、公平竞争的办法。其次,组织严密的会计核算,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不提折旧、不计成本,只在“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两个对应科目中反映,带来了核算思想上的轻视和轻忽,新建立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要特别加重会计核算的份量,对于不设卡片账进行明细记载的、出现重大漏记的、处置后不及时调整账面价值的,应设置惩处条款严明核算纪律。财政部门应设计专门报表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编报国有资产占用、使用的会计、统计报表,条件许可的,应当传送电子数据。最后,创建条规化的专业监督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建立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的监督机制,做到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3、操作层面上的完善措施
在操作层面上,主要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统计报告四个具体方面,在资产配置这个环节上,应当做到资产的配置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行的职能相适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结构优化,对于国家有统一配置标准的,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置,对于投有配置标准的,应当从实际出发,从严控制,做到合理配置,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配置标准购置资产的,凡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实行政府采购。对于资产使用环节管理,对本单位所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加强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强对资产的出租、出借、担保、抵押等的管理。对于资产处置环节的管理,资产处置应当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财政部门应设定严格的审批权限,按照“分级管理,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处置大额资产必须报财政部门批准外,其余资产的处置由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批。另外,要完善国有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资产统计报告的制度、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实行绩效考核的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史忠良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张美霞,完善并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时代财会,2003,11
[3]邓晓兰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两种模式,财会月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