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萍
新疆高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新疆高校的教育改革应从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式入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 在培养目标上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住自身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规格特点,是新疆高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一个高层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单靠学校是完不成的。我们都知道,按常规一个人所需知识的10%来自于学校,另外90%则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的。目前科学技术和国内外信息的日益增长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学生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同样存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须加强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提升。将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这是判断一名学生在将来是否成才的重要标志。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是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
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又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素养。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二、 在培养模式上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就新疆高校而言,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环节,重视素质教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以地方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充实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在行业中的应用,有利于学术向建设者的转变。
1、 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研究,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目标地增强主干理论课程的整合。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以能力为本体选择课程内容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培养必要的职业能力服务,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务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教学、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模块,构建共同的公共基础一级平台和技术基础二级平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它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教学。
2、 以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培养方案可能涉及到很多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若干课程内容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即知识的前后承接、左右呼应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则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能力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 在培养方案上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应用实际的结合。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规格之后,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关键。
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1、 理论教学体系的结构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构建出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要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它课程群的关系,通过对群内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充实,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增设若干以行业应用技术为背景的,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
2、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等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意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3、 素质拓展体系的结构
将素质拓展体系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素质拓展以学分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专业素养拓展学分、综合素养拓展学分才能顺利毕业;素质拓展只有达到相应学分要求,才有评奖评优、深造、就业的资格;学生以项目形式申请素质拓展内容,经管理机构审核批准,确定项目学分,学生按设计达到训练要求时,则可取得相应学分。
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疆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号07032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