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章贵
高考之后,大家对今年作文命题的评论如潮,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考作文试题对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从中找出规律,并以此指导今后的作文教学。今年的高考作文给我们有那些启示呢?
一、考题贴近学生生活,要指导学生做好认识的积累
纵观今年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特点,即题目贴近学生生活,作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如,广东卷作文题: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重庆卷的作文题目是《我与故事》,指出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评论者,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亲身体验、感想、感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即可。天津卷题目“话说90后”,现实意义突出,因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90后,自身最有体会。江苏卷作文“品味时尚”,很容易和年轻人的切身体验结合在一起。辽宁作文题“沈阳全民读书月”直接就是考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题目,既直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又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具有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些题目启示我们:那种沉溺题海、死读书本,不指导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使学生孤陋寡闻、胸无点墨的语文教学,是不适应高考改革发展的。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做好认识的积累。目前,认识和揭示复杂的生活对象,对于成熟或刚刚成熟的思维机能来说,其艰难程度较大。学生对于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虽然熟悉,却难以洞悉其本质,更不知如何将复杂的对象条理化,因而总是无视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而经验性地胡编乱造。而我们教师长期以来只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表象,而没有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实质,总是错误地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于是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这种提法由来已久,可是收效甚微。事实上,中学生,十二到十七八岁的孩子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辨别是非的要求;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他们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作为宝藏的缘故。因此,加强认识的积累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要指导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一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体察生活,善于捕捉现实生活的启迪,善于发现自我生活的感情点。比如。春天到了。可以带领学生游览公园、泛泛轻舟,在舒心惬意中寻找春的足迹,感受春的气息;可以让学生到校园附近的文化街或旅游景点走走,探访到此一游的人们。体会文化与自然的乐趣;也可以让学生参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文化艺术场馆,让他们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感受到生活在新时代的骄傲和责任;也可以让学生看他们喜欢的精彩赛事或者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跟踪某些热点新闻,或者到乡下走访,找亲戚朋友聊聊,询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是指导学生及时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观察笔记、日记、札记之类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写作之用。学生有了认识的积累,就不愁没有素材,就不愁高考写不出好文章来。
二、考题有利于表达真情实感,要指导学生做好感情的积累
纵观今年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体现出了又一个共同特点:审题难度降低,写好作文必须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北京卷的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不仅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还是个励志的题目。浙江的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虽然取自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可能今天的孩子不熟悉,但寓意非常深刻,联系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写出爱国之情。宁夏卷高考作文提供了两则现实生活的材料,一个行乞的女孩和一个遇难的矿工,以诚信和善良为题写一篇作文,注重了学生的人品人格,个人的内心情感,在要求学生注重自己的“个人品质”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开阔眼界,去关注社会,去关注我们的国家。去关注我们人类,去做一个有道德、有感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江西卷作文题直接以一个社会热点。作为评论的中心——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这些题目启示我们:审题难度降低的情况下,需要考生深入审视,准确破译题目中话题或材料的实质,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容易写出好作文。
由此可见,要做好高考作文试题,除了调动自己的认识积累,还需要调动自己的感情的积累。作文的基本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感情。教师的作文教学自然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感情因素入手,指导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的感情因素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通过巧妙运用感情这把双刃剑,把人的这种天赋奇能作为对生活吸收和释放的能源,巧妙地运用和发挥,就能写出优秀的作文。为此,一是指导学生学会置身情境,调动、酝酿情感,激发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调用、酝酿与命题内容一致的情感因素,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二是指导学生学会寻找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有时,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也有心灵的震动,也激发了感情的浪花,但写作时仍觉思维不畅,究其原因,往往是感情还处于朦胧状态,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的生活场面。这种最动情的“生活断面”,可以是使自己曾经好奇、快乐、激动、欣慰、幸福的事情和场面,也可以是使自己曾经忧虑、畏惧、迷惘、失落、郁闷、苦恼、后悔、悲伤、愤怒的片段和场面,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段和场面,也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也容易写出卓尔不群的好文章。
三、考题灵活利于考生发挥,作文指导应该回归教学的本身
纵观今年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命题思路不一样。水平也不一样,但风格多样,形式灵活。不少省份都有创新。除了往年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以外,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有所增加。这些题目指向都非常明确,但真正要写好却不容易。上海卷以郑板桥的书法,“这种作
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为话题自选角度作文。此题在貌似容易的背后,又隐含着一些选拔性考试必备的深度和难度。考生在写作中不能就“板桥体”泛泛而谈,就书法谈书法。其实,题目只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并运用这种思路,去回忆认识曾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的材料。以此表现深刻鲜明的主题。全国高考一卷提供的“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材料作文,浙江卷作文题以《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北京卷以歌词中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些题目,学生在考场都可以有话可写,但要符合题意也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对寓言、对歌词、对诗歌要有正确的理解以外,关键在于通过语文科的学习训练,学生能否客观观察外部事物,科学理性分析问题,并能准确分析问题、发表意见,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真、善、美”的语言文字,真切抒发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些题目启示我们:高考作文命题,那就是要激励学生用作文进行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这既是课标的要求,又是人才选拔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尊重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与写作需要持续的“涵养”功底,不能寄希望于高考复习的“爆汆”,甚至“猜题押宝”。目前,我们的中小学似乎成了高考的“雇佣军”,特别是“高中”,成了大学的“预备班”。有的学校高一新生一入学,就把高考倒计时的牌子挂在了学生面前。高考考的就学,不考的不学或少学,匆匆忙忙把高中教学大纲或者课标规定的三年完成的计划压缩到两年甚至一年半就完成,目的是把剩余的时间挤出来向高考“冲刺”。高中的正常教学被打了折扣甚至完全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最受影响的是语文教学。学生除了课本和老师发的“篇子”,没有可能去读更多的材料,更不要说博览群书了。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涵养之功,压缩了正常教学时间,就只能靠临阵磨枪。在浩瀚的文学瑰宝中取一瓢饮,难怪高考之后师生叫苦连天。语文的基础是应试的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正途。语文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试的基础。扎扎实实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下功夫,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针对作文教学,我们要注意:一是悟文“析法”,加强写作的针对性。实践证明,靠教师的写作技法的讲解,是绝对解决不了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问题的。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细悟范文,从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材料与思想的表达程式,这样才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让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变成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的境界。二是扎扎实实抓好语言训练,提高表达的明晰性。高考作文在审题难度降低以后,语言表达已成为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尺。语言表达的训练重在平时,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造句正确,组合得当,上下衔接,语意通畅,在此基础上再追求语言的灵动和文采。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