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 追求本真

2009-12-18 09:26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床位人间测量

李 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我们学校数学课题组研究的生态课堂的理念核心是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追求本真的课堂。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因为能紧密贯彻课标理念,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灵活性、系统性、开放性,以及数学知识呈现过程中的生成性,因此受到众多师生的欢迎,但同时也给执教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下面就执教苏教版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点滴谈。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例3安排的是旅客住宿客房的事例,教材是这样分析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在具体应用时是灵活而多样的。例3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23人到旅馆住宿,如果只住3人间或者只住2人间,都不能使所有房间都住满,由于有空着的床位。都不是节省的方案。显然,只有3人间和2人间合理地搭配安排,才能做到每个房间都不留空床位。因此用列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提示:可以从住3人间想起,也可以从住2人间想起。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只要留心,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都会觉得意犹未尽:为什么在人数的安排上是23人,它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3的倍数,当然就更谈不上是2和3的倍数(即6的倍数),教材编排的意图何在呢?万一有学生或者其他的因素而出现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呢?无独有偶,今年的数学期末考试中,恰恰出现了题目是这样的i

旅游团26人到宾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老师们的争论也很激烈,支持两种答案的人都有。

支持第一种答案的人理由是:虽然总人数是26人。是2的倍数。但是题目要求的是“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那就是说每次都要考虑3人间和2人间的,不能只考虑2人间或者只考虑3人间,除非题目改成:“住3人间或者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

支持第二种答案的人理由是:虽然题目要求的是“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但是总人数是26人,它是2的倍数,那就是说既要考虑3人间和2人间的,也要考虑2人间或者3人间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正好安排完的,相对来说也是合理的,就要把它考虑进去。

平心而论,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谁更能接近编者的意图,谁更能接近生活的现实,谁更能贴近孩子的思路呢?可能谁也无法给出权威的答案,因为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既水乳交融,又有所区别。

由此引发了笔者的几个思考。

1吃透教材与活用教材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就是耍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的策略、编者的编排意图角度去探究;活用教材。就是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去实施教学。敢于取舍教学素材,真正使得教材为我所用,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

针对上述题目,笔者经过慎重的研究,体会编者的真正意图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这种解题的策略。而不是用它来解决生活中复杂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学习对象毕竟还只是孩子。所以考试出题时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简单的、不容易引起争议的信息。如果想要增加题目的灵活性的话,不妨改成:旅游团26人到宾馆住宿,宾馆提供了足够多的3人间和2人间,让旅客自由选择(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这样一来。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题的策略就灵活多了。

2学习数学与联系生活的关系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我们也要悉心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要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可以实现寻找一些如天气预报的视屏、纪录片中有关海平面的数据视屏、地下车库的标识等,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这些真实的事例。在课后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有关正负数的事例,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极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追求本真与和谐发展的关系

我们课题组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理念核心是营造自然、和谐的课堂,追求本真的课堂。要达到这种境界,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在知识的动态生成中的及时把握能力,需要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态课堂的境界。

例如,笔者在全省校长联谊会上公开执教《认识公顷》一课时,考虑到本课的重难点是对1公顷大小的实际体会。如果在平常的教室里按照平常的教法,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它的实际大小,老师往往也是纸上谈兵的去教,没有多少效果。集思广益,笔者把学生带到学校后面的运动场地实际测量,让他们亲身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为此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历现场测量,为新知教学埋下伏笔。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猜想(猜多功能教室的地面面积)——测量(多功能教室的地面面积)验证——(多功能教室的地面面积)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尤其是有众多观众的现场。因此,通过现场猜想、现场测量、现场验证的活动安排。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营造了和谐而又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

2观察模型,获得初步感受

因为学校的模型图学生平时很难看到,所以当出现时又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奋。在其中对学校的整体布局和测量区域有了初步体会。为了能出去测量,同学们做到了老师提出两个小小的条件(站队时快、静、齐;测量时要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在无形中提高了测量效果。

3现场测量,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在现场明确测量的具体细节后,同学们经历了观察(用测绳围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想象(围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认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感悟(闭眼感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用手比划刚才测量的区域)——再次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推理(整个学校的占地面积、人民广场的占地面积)。

由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对于1公顷的实际大小的认识到位,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机结合课本素材和生活中的最新信息,如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北京鸟巢的占地面积等让学生在了解中进行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转化;第二个层次是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素材,如滁州市境内的有名的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亲切的录音解说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知识。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识的获取是动态生成的,师生共同营造了和谐、自然、本真的生态课堂的境界。

课堂是有机的,课堂是动态的,让我们的课堂还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教育是要用心的,教育是要学会等待的,要如涓涓溪流去灌溉,像云海观日去期待。只有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我们才能最终在全社会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床位人间测量
人间第一情
嘻哈段子铺
春满人间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床东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
我国养老床位约有一半闲置
当天使飞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