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兴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性为主要特征,学生的个体性丧失,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将导致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
一、营造良好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如:教学《尊严》一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谈理解、感受、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等等,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乐此不疲。
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把自己当成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伙伴,蹲下来和学生交流,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习作指导《童年趣事》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童年有什么趣事,可是学生都非常拘束,不敢举手,我没有训斥学生,而是调整了教学策略,换了一个话题,面带微笑地问:既然你们不说,那你们想知道老师童年的趣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致勃勃,大声说想。接着我就说:老师说了,那你们听后也得说说你们童年的事,让大家分享分享好吗?于是乎我就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童年的趣事。同学们个个听得目瞪口呆,随之也打开话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课堂上其乐融融。
二、激发兴趣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情况就会大相径庭,“强扭的瓜不甜”。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如通过巧妙的导入(游戏导入、猜谜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启发式谈话导入等)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样化的引趣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如教学《渔歌子》一诗,课伊始,我让学生闭眼听老师诵读,注意听,看看眼前能出现哪些颜色,对于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大增,屏息凝听,瞬间进入诗境,教学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当然,不仅是导入,而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三、鼓励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是读书治学的真理。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创设质疑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质疑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要用鸟的天堂作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然后说,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自己能通过读书把这些问题解决吗?试试看。看看你在读书过程中,又有什么疑问不能解决,提出来小组交流。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疑问,如: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而后一个不用呢?学生对自已的质疑有更强的解答欲望,教师也相机根据学生的质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探究。这样,老师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探索,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四、拓展延伸是自主学习的延续
记得有本杂志上说过:一个人即使一辈子不出校门,他所学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树立大语文观。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一生提出:为什么开国大典人们会那么激动、自豪呢?鉴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当场回答,而是顺着他的话说:“是呀,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激动、自豪呢?你能自己回去查资料或问哥哥、姐姐吗?请你把知道的答案用纸条抄好自己张贴在学习乐园里,并写上姓名,看谁找得多,知道得多。”自然,问题从学生中来,又返回学生中去,学生也兴致盎然,这样,就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又把语文学习延伸到广阔的文化时空中,“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活力。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氛围,由趣生疑,解疑促思,思有所得,学生就会乐而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