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思想品德课生活化

2009-12-17 06:22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生活化

漆 滨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建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切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想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

[关键词]:课堂感悟 实践 生活化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教材内容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教师也往往只是强调教学法上的理论观点的灌输和学法上的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学生在学习上的学不好,不爱学,也不想学。因为教师的主导发挥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乎被剥夺光了。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做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而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抽象的,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处理不好,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将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并且使理论性的变得鲜活,充满生命力。

生活化课堂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心中有做人准则,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应用意识。这不但使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达到了一个螺旋式的层递,更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起到按压和促进作用。这是创建生活化课堂的内涵,更是“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主阵地践行手段。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笔者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正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示。一节课的导语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选准切入点。正像中医大夫为病人把好了脉,才有可能做到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材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的内容。

如在导入“珍爱生命”时,我列举了最近几年出现的“偷猎藏羚羊事件”、“虐猫事件”以及有关大学生为志愿保护可可西里献出年轻的生命,有人抛家舍业收养流浪猫这两组正反相对的案例,以鲜明的反差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情怀;在导入“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时,我引用那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重庆最牛的钉子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的导入时,我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英雄母亲花花的举动,让学生在观察狗母对狗子的行为中体会家长与自己的相处,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再把他们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他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讨论如何与家长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都往往被固定在教室的某一位置上,不允许乱动乱说,老师总是处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但在环境上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缺乏足够的交流空间,压制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和想象空间的有效拓展。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和教学,没有高高的讲台,没有固定的班级座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坐,这样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压力和束缚得到了释放,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宽松。

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摆成半圆形,模仿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把课堂教学变成了一次访谈节目,教师充当主持人,每一组选出的嘉宾和我坐在一起探究,其余学生当观众,课堂上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的问题等,这样,知识在畅谈中进行了潜移默化,教学的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目的达到了。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学习,让学习生活动起来,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应该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正式讲述教学内容时,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

1.真实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真实情境看做是建构主义的必要前提和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如果学生认为教师选择的生活情境不真实,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或发生可能性很小的,那么,对于这个情境中所蕴含的观点就难以接受,思想品德课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同时,真实的生活情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的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以致用。

2.身边化

在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最好的生活情境应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与事,源自学生生活的问题,以有效地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疑惑,使学生的体验深刻,观点内化,觉悟提高。如我在《友好交往礼为先》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坐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来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典型性

我们强调生活情境来自学生的生活,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生活都能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可用的情境呢?答案毋庸置疑。我们应该选取的是那些在学校、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经常感到疑惑的生活情境。如与父母、教师的冲突,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遇到的问题等,并要对其进行一定加工,使之具有探讨的价值。

4.问题化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选择只是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说比情境更重要的是对情境的问题设计,因为重要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情境中所蕴含的观点。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很好的思考情境的问题的设计。笔者认为情境问题的设计,一要有可接受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二要有开放性,多层次,入口宽解决方案

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大;三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

四、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教师把它当做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扩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到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社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课后,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点睛的活龙。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课堂,生活是新课程下教法与学法的源泉,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生活即教育”的观念,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走出单纯的知识灌输、乏味的道德说教的怪圈,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实践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