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德育手段、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网络德育发展要求。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德育过程中需从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新的、有益的探索和发展。本文侧重就如何创新网络德育形式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从建立专门德育网站、高校传统媒体网络化、校园通用性网站的建设、链接校外社会网站、开发德育软件等5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 网络德育 形式 德育网站 德育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研究如何防止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网络德育应运而生。
本研究认为,网络德育是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范,以网络作为德育的工具、内容、环境和资源,使受教育者有意、无意接受其影响,从而形成德育品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基于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这些新内涵,高校在进行网络德育过程中需从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新的、有益的探索和发展。本文仅从高校网络德育创新形式入手,对高校网络德育发展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一、建立专门德育网站
德育网站包括进行德育、伦理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专门站点。有综合性的站点,如中国德育网、中国红色文化网等,有主题性的“红色”站点,如九一八、孔子在线等,有各高校开办的主题网站,如清华大学红色网站、中南大学升华网(全国高校第一家网上团校)等。研究发现,这些网站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方便,成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工具。第二,增强了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习的乐趣。第三,更贴近学生,更容易为青年人所接受。第四,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从较成功的高校德育网站中可以了解到,具有吸引力的德育网站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功能上要将信息资料、综合服务、理论指导等有机结合起来。内容与形式上还应符合大学生的特殊要求:1)时效性。网站如果更新缓慢、信息阻滞,就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眼球。2)高端性。大学生要求知识具有前沿性和尖端性,德育网站信息必须有一定深度和权威性。3)前瞻性。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急需了解时代发展的最前端及其发展新趋势。4)时尚性。如果德育网站还是老面孔、旧形象,与时尚元素脱钩,必定调动不了大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受到嘲笑与抵制。
二、高校传统媒体网络化
高校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已具有一批较为成熟的传统媒体,如校报、广播,以及各种宣传栏、海报栏等等。传统媒体受到网络的一定冲击,但也面临新的机遇。高校传统媒体必须走与网络相结合的道路,使传统媒体既保持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又具有新媒体的时效性与广泛性。
以高校校报为例。整体而言,高校校报从平面走向交互,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在的形式还多半只能称为校报电子版,还不能称为网络版。校报进入网络,不能纯粹地理解成是校报原有功能的简单扩展,还应在信息建设上有所延伸,在板块设置上更为灵活,在形式运用上更为新颖,在容量上更为宽松等。校报电子版的信息,虽然归根结底绝大多数来源于校报的信息资源,但应该进行重新整合,页面的制作与编排要更多地发挥网络传播的特点,内容上也应有所扩充。
校报网络版要延伸既有功能,又要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形成特色。首先,应保持高校校报严肃、深度的新闻风格。其次,网络版要弥补高校校报时效性差的缺陷。新闻事实发生后可先期在高校校报电子版上予以初步发布,在随后的校报出版中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此外,校报网络要在加强编者与读者交互性上下功夫。读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灌水、社区聊天等,畅所欲言地发表观点。总之,传统媒体的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应加紧建设,以适应新形势。
三、校园通用性网站的建设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的“红色”德育教育站点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通用性校园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是由若干独立的网站所组成的,既包括上述的德育网站、传统媒体的网站,还包括在校园网上运行的各类网站。
以中南大学为例,2000年4月,中南大学开通第一个网站——升华网,为全国第一家网上团校,每天平均点击高达1000多人。随后,中南大学乘胜追击,中国高校勤工助学在线网、新闻网、理想导航(网上党校)先后建立,形成了由14个网站横向覆盖的德育工作网。校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又建立了各自的纵向德育子系统。
可以看到,网站作为高校网络德育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网络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新闻、娱乐、服务、讨论、咨询等等。校园网还要给大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个人空间,一定程度上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让大学生自己寻求真理。
四、链接校外社会网站
高校的网络系统也是开放的,处于大的社会网络环境中,链接积极健康的外网同样是高校网络德育的一个重要形式。高校的网络技术器和以区域为单位的高校网络服务器必须慎重选择与校园网链接的社会网站,同时关闭一些已知的不健康的网站连接通道,并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过滤,保持校园网及围绕在周围的网络空间的积极与健康。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校园网链接的社会网站分为科技教育、新闻媒体、网络计算机、文学、历史、哲学、政府机构、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网上书店、招聘求职、建筑与房地产、金融证券、交通旅游、生活服务、搜索引擎、域名注册服务、专业行业、综合门户、体育、各大银行等400多个网站。基本可满足大学生教育、新闻、服务、咨询、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大学生对这些网络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会增强,教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五、开发德育软件
与软件业的空前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面向大学生的德育软件十分稀缺,研制融文字、声音与图像于一体的德育软件,应当成为高校网络德育的新的增长点。
各高校应深入研究教育的特殊规律,组织专家精心设计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网络德育软件,成为具有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为一体的“电子教材”。将静态文本变成动态多媒体,通过网络有目的、有选择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德育软件的内容应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使大学生受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受到爱国主义、人生观、道德品质等教育,始终保持正面性、健康性。
德育软件还必须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积极引导。特别是面对网络上频繁出现的“霸权”、“黄毒”、“黑祸”等不健康信息,要针锋相对,传播科学、健康、积极的思想信息。
以上的5种形式是针对网络特点应运而生的新的德育形式,对新形式的运用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德育形式,而是有取有舍,有继承,有发展,只有两者完美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才能使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收效。
参考文献:
[1]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作者:李晓洁 河北省廊坊市武警学院训练部编辑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