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峥嵘
这是本刊创刊以来出的第一期增刊。
第一,总是有着它特殊的意义,第一,总是有些显得意味深长。
这是一期量身定做的增刊,这是特别为洱海保护而策划设计的增刊。从形式到内容,从作者到读者,从出版的时间到出版的周期,都显示出我们的一些想法和愿望。
它首先显示了我们的一种责任感。本刊一直不忘社会责任,所以在大理以洱海保护为主的环境保护宣传上,作了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到这期增刊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从内容上,我们避开了一直以来直接的洱海环保话题,我们选择了洱海源头的湿地保护和右所西湖的生态的保持,毕竟,有一个逻辑关系是大家都明了的,那就是,“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
湿地是湖泊的肺,对高原湖泊,这个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大面积的、众多的湿地的留存,我们的洱海、西湖才能顺畅地呼吸,也才能显示出湖泊自身净化水体的能力,整个湖泊的生态系统也才能较为和谐地相互依存,让脆弱的水体生态抗污染系统得以发挥有效的自我防御功能。而那个与杭州西湖同名的右所西湖,它本身就是洱海的一部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洱海和西湖,同属古洱海,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随着地壳运动的进行,水位下降,地势升高,西湖和洱海便被陆地阻隔,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一个处北,一个处南,遥相呼应着。它们其实来自同一个母体,有着天然的血缘般的联系,看着洱海的浩淼烟波,亲历着西湖一如江南水乡的秀丽妩媚,我们相信,洱海进入到现今这个时代依然洁净美丽,是个奇迹,而西湖在当下,照样渔歌互答、鸥鹭齐飞,这更是个奇迹。
我们请了这么多的本土著名作家去写西湖,是想表达我们共同的一个愿望——我们的作家渴望着走出书房,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用他们敏锐的感觉和高于生活的思考,去记录这个时代感动人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每一种过程。文学不同于新闻,新闻是易碎的、一次性的,文学却如老酒,弥久愈香,多少年后。这些文字,也许会让后人回味绵长,为有我们这些作家的思考和记录而感念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有了第一期这样的增刊,透出的另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这样的增刊,我们的作家,也将会有更多的这样从生活中来的作品出现,有更多这样的大家相约,为共同的责任相聚、交流,激起彼此思想的火花,并把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展示给大众的机会。
我们选择在十月出版这期增刊,并且是以这样专题式的内容,以这样的作家群体的集中亮相,是想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表达我们一致的喜悦,我们捧出红红的爱国之心,手挽着手,走进十月的阳光。
我们选择这样的封面设计,我们选择这样的版式,我们用这样的纸张,我们用这样的装帧,是想透出一种渴望,一种求变的渴望。变是必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点点的变,一点点地靠近读者,求得大众的认可和认同,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第一次,透出的是一些我们思考和追求的片断,当这些变的片断在不断的行进中连续成一个个完整的画面或者场景的时候,请为我们点点头,我们期待着大家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