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活动,构建课堂新秩序

2009-12-17 06:22朱亚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目标活动

朱亚娟

编者按: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从各自的认知经验出发,用他们所认为最有效的方式,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借以落实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行之有效,都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正如并非所有的道路,都可以通往某个特定的目标一样。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活动可以称之为有效活动?什么样的活动可以界定为低效或无效活动呢?

最根本的检测依据,在于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知识点、任何一篇课文,在其纳入教材体系之后,都必然有其对应的课程目标。日常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从事教学,其最终的课堂指向应该也必然是必须达成的课程目标。应当说,能够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是有效的活动;反之,脱离了课程目标的活动,则无论多么精彩,也只能算作低效或无效活动。

当然,即使是围绕着课程目标展开的活动,也还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诸多问题。比如,活动中教师的驾驭度、问题设计的梯度、学生的参与度、耗费的时间量,以及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启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力,等等。在这些问题中,任何一个方面没有处理到位,都有可能使本该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占用过多的学习时间,使原本浅易的问题复杂化……

本期的《教学多棱镜》栏目,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而进行专题策划的。这里的四篇文章,分别从日常教学有效活动的实施建议、有效活动的原则、有效活动的关节点、有效活动的病因和诊疗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挖掘出隐藏在诸多教学现象背后的普遍性、规律性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发展、使教学活动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有益的。唯有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在低耗高效的路径上走得更远。

设计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四条建议

■ 天津市宁河县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张 凯

课堂教学,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每一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摆脱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搞一些教学活动,他们认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教学活动其实并没有多少价值,表面看来学生很投入,实际上并不一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点,把课堂活动的重心放在对重点新授知识的操练上,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会得以有效地达成和实现。

二、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开展的有些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来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们对教学活动感兴趣,我们就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和选择活动方式,必要时,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去寻找和探究教学活动的趣味点。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兴趣点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才有可能收获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不要过于繁杂冗长

每堂课的教学时间都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过于繁杂冗长,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我们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遭遇搁浅。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要考虑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顺利地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拖拉过长。

四、要面对全体学生

为了按时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总是习惯于把优等生当成活动的主角,而忽略学困生。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通过把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合理地分组结合,让他们以开展竞赛或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就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和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最优化。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关键看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地展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否得以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得以顺利完成。只有实现和达成了以上几个方面,我们的课堂活动才能真正称之为“有效”。

有效课堂活动的“四项原则”

■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郭红兵

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可以衡量的标准众多,但其核心的标准不外乎学生对于活动的兴趣和可以达到的学习效果两大方面。要让课堂活动有效,大抵应遵从“指向问题、面对学生、利于衡量、便于交流”这四项基本的原则。

指向问题。问题是启动课堂活动的“发动机”,问题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品质。一个好的问题应在被抛出之后发挥启思、促动、达智的效应。“启思”,指学生的思考应既不先期达到,又不滞后乏力,而是一个即刻的吸引、关注和惊叹:“这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想过?”或产生一种“做一做,会有什么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求。“促动”,指学生应有寻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愿望,而不是仅仅源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指派。“达智”,指学生应能通过问题带来的活动,把感知或发现到的东西,主动融入自己大脑的思考。

面对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实施者,他们对问题的感受和体验将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活动应“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兴趣的激发,活动层次的安排(动手的、记录的、汇总的、交流的)等,都应作为课堂活动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不宜笼统地给出一项活动要求,致使个别学生占主导地位,而降低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

利于衡量。课堂活动本质上是一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课堂活动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课堂活动不能仅仅指向学生的“动”,亦应指向教师的“动”。教师之“动”除不断调节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调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衡量和评价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和达成度,以便指导和矫正课堂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凸现课堂活动的特定价值。课堂活动是否利于衡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信心和学生接受活动任务、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细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便于交流。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而学生的持久发展除依赖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质量之外,还依赖于活动结论和发现的相互交融与吸纳。因此,一个好的课堂活动必须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注意活动内容的理顺和主要矛盾的凸现。

课堂有效活动的三个“实”

■ 江苏省大丰市第二小学韦中华

真实。这里的真实包含两个方面:1.有效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真实的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确确实实参与了活动。例如,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的现象。当有学生说出预定答案后,教师就匆匆收场,许多学生就成了活动的“陪衬”。2.有效的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任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关的问题,都不可能引起他们研究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模拟、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给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

朴实。有效的活动呈现的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教学,是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故弄玄虚的“朴素”状态,它运用最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形式,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运用最“经济”的手段,以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比如:某语文课上,本是分析一段主人公的对话,以展示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为了使课堂活动有“品位”,教师就让学生预先进行了化妆,在课堂上表演课本剧。结果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关注角色的语言特色和文本人物的内心感受,反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服装、音乐、搞笑上来,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扎实。有效的活动无论设计成何种形式,一切都要以教学目标为支点,从目标出发,组织设计并开展活动,以目标的“不变”来应对活动的“万变”。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名师一堂课组织学生的活动只有两三个,并且每个活动都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这说明课堂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流光溢彩,而在于扎扎实实。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更是判断课堂活动设计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合理引导,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 四川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高 霞

活动目标应明确。活动目标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活动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只有活动目标明确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落实了,活动才会有效。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其中蕴含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解读教材是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怎样解读教材所蕴含的目标?一要解读教材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教材中的提示语和关键词是教学内容的精髓和重点。二要解读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图(图片),它们同样蕴含着教学目标。其次,活动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将活动目标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选择诸如感受、体验、愿意、尊重、欣赏、形成、养成等具有恰当行为的动词来表述目标水平。目标明确了,关键还要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落实。日常教学活动的实施,应是在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因为,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无效的,偏离目标的活动肯定就是低效的。

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学生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就要求日常教学活动的内容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有教育意义的,被学生所认同的。因此,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出发,做到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只有源于学生最基础、最本源、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才能实现学科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过程引导应恰当。虽然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在活动实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相反,教师的引导作用依旧不容忽视,这也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调控,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总之,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评价须及时准确。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以及参与的结果等方面对学生活动开展多方面的评价。如:在活动中是否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是否和老师同学团结合作、积极交流、努力探究;是否学会了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发现,能质疑问难;是否已有了较强的道德意识,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在评价活动中,要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因为激励性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结语:

任何时候,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有一段客观存在的距离。这段距离,对有的人而言,或许仅仅是一本书的厚度;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需要穷尽一生之力才能抵达彼岸。客观地说,在“有效教学”这一主题之下的理论和实践间,相当多的教师,确实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把这距离缩短到可望又可即的范围之内。尽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教学活动应该有效且高效,却不意味着我们都已经能够很好掌握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方法,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地驾驭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实践。

本期的四篇文章,尽管阐述角度各有不同,但在核心意义的认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至少,每一位老师都深刻意识到目标达成的重要性,意识到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之于有效活动的重要价值。这样的认知,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是每一节课都应该实践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从中获益的。教学的对象,是需要终身发展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而迅捷地成长。要实践这样的教育教学价值,我们又怎么能不尽可能多地掌握那些应该掌握的理论,实践那些应该实践的方法呢?

当然,这四篇短小的文章,并没有为我们传授可以直接模仿的具体方法。它们只是把一种认识传递给我们,让我们能在面对课堂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至于哪些是真正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课堂活动的高效方法,还要各位读者在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总结。

(本栏责编 涵 冰)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目标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活动随手拍”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