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巧丽
摘要在我国,声乐实践性教学有突出的成果,但在理论研究领域一直比较匮乏,缺乏对技巧和实践进行理论性的研究,而余笃刚先生的《声乐艺术美学》一书对声乐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抽象,是一本对声乐审美很有指导意义的读物,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对此书的本体内容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书评 声乐艺术 艺术美学 声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315-01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声乐艺术理论研究都十分薄弱,缺乏宏观上的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盲目,缓慢的前进着,随着音乐学、音乐美学其他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声乐的研究角度也由完全应用性的探讨技巧和实践上升到了理论性的探讨性质和规律上来。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学的发展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看它们的音乐美学的研究水平,而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部门美学的一支,也就突出了他研究的重要性。正因为它是音乐美学的一个门类,所以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也应该遵循音乐美学的基本轨迹,并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具体分析一下。《声乐艺术美学》是运用了哲学的思辨方法来对声乐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抽象,从其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以及它的艺术体现效果与审美功能等方面来探寻声乐艺术美的奥秘;并以比较学的方法,对比声乐、器乐的共性与个性,显示声乐艺术美的特殊性;把音乐形态学方法用于声乐形态学的分析与研究;用系统论的方法去把握艺术美的创造系统。
作为一本声乐艺术美学书,他从声乐本身的因素进行讨论,体现出了它做为声乐艺术美学的价值和特殊性,书中的本质论全面阐明了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比了声乐和器乐艺术表现形态上的异同,又通过“文学论”、“曲调论”、“演唱论”等篇章阐述了其构成系列的艺术美的表现,及其总体的相互关系,该书由一个导论和四篇十三章组成,导论分析了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以及声乐美学研究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的方法等,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指明了方向也打下了研究和学习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本质论”一篇,又对其综合性、集体性、听觉性、形象性、语义性、口头性、表情性等进行全面理论与深入剖析,将声乐艺术美的构成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的纵横系统进行了逻辑性的理论梳理,并以比较学的方法及区别于器乐美的共性,确定声乐美的构成体系和规律。第二、三、四篇从文学论、曲调论、演唱论的各个领域去分析了它的主体性,从属性和依存性。并提出了“词情、曲情、声情”等声乐抒情的阶段性与统一性、目的性与动作性的立论,辨证的论证了其中的审美关系。
从整体上来说,本书作者从词、曲、声、腔几个构成声乐的美的基本要素系统地、严密地对声乐艺术美加以说明、分析,让我们清楚的懂得了什么是词章的语言美、曲调的旋律美、演唱的声腔美。在声乐艺术美的文学论这篇,作者很注重语言学、文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欣赏、去表达歌词的美,同时也给词作者写好的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曲调论一篇,作者始终把歌词与旋律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贯穿于整个考察中,讨论得细致周全,角度也较新颖,在对声乐艺术节奏、和声形态的考察中,也是独具匠心的。声乐最终是需要演唱的艺术,当词曲并茂完成了书面无声的声乐作品创造之后,它是有赖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的,只有当他赋予了声情的美,它才能真正传达出听觉的美感,也就是说声乐更多的是指歌唱的声腔表现,所以作者花了重墨在声乐艺术的声腔创造上,在这一篇里,作者从呼吸、共鸣、咬字、行腔分别做了概括,也列举了一些例子,让我们更能深刻的对其进行理解。
综观全书,可以看出就跟本书序言中李凌所言,作者是个师范大学从事声乐教育的老师,他能紧密结合实际,对声乐艺术的诸多现象都能较细致深刻地体验、关注、展开思考并进行广泛的研究。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驾御语言的能力,在表达声乐的美时也引用了很丰富的史料,范围博古通今,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知识面极广的人。书中作者得出了很多精辟到位的结论,可以看出作者有哲学的思辨思维和深厚的理论学养。关于“音乐美学”、“声乐美学”的一些问题,很多同学都认为很悬乎,很抽象,本书中虽然学术性、概念性和抽象性都较强,但作者也能和实用相结合,从理论到实际,又从实际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也就象书中所言,作者是敢于吃螃蟹的人。阅读完此书,固然有很多好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我对这本书也有点粗浅的看法,本书名为声乐艺术美学,“乐应是指以人的嗓音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音乐形式。所谓声乐是对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并不是转指具体的声乐形态,是一个学里层面的宏观概念。”但在介绍字音美、行腔美等章节时,作者明显是光列举的中国歌曲或中国戏曲,也用民族唱法中的十三辙收声、归韵,以及四呼的吐字。而相对忽约了美声唱法这种音乐形态,这样就感觉论证不够全面,也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懂得了要研究声乐理论,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声乐实践经验或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辨能力这两个条件,仅有经验不能综合、归纳、提炼自己的实践,更不能用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而只有经验的零碎组合,那就影响了论著的可读性,失去了著述的意义,也不能为我们的声乐理论研究出力。而仅仅有思辨的能力也是不行的,没有实践经验怎么会有准确的视觉,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更没有实践意义。
总之《声乐艺术美学》一书是时代和教学需要的一本好书,适应了世界声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为我们声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我们国家的声乐理论会在今后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的。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