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惠民
湘江是湘潭的母亲河,千年以来,她给湘潭城区带来了生命和生机。
关键词:湘潭
湘江
码头文化
巡古
古城湘潭,地处湘中腹地,城依傍澄碧如练的湘江,可通八百里洞庭,再接浩浩淼淼的长江,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很早以前就是人马辐辏、商旅杂沓的江南商贸明珠。湘江是湘潭的母亲河,千年以来,她给湘潭城区带来了生命和生机。
河中舟楫云集,煞是热闹。街道车轮滚滚,南来北住,皆经此处。客货远去黔、桂、川,湘潭是不可绕避的驿站。城中药铺和粮行随处可见。商事荣茂,便又催兴了其它行业的勃起,比如钱庄、绸布庄、饭馆、妓院、烟馆、戏园……
从城东端头到城西尾梢,临江老码头有:小东门、文昌阁、大步桥、关圣殿、怡和坪、仓门前、石子位……
城总码头便是依托她而发展起来的。
湘潭河街的“总”码头文化和景观很有特色。所谓“总”就是来往商船停靠的码头。湘潭从一总到十八总,延绵长约7公里,形成带状城市。各总设“值年”或“首司”,为公共事务管理负责人员。各总首尾,设栅为卫,入夜关栅,天明则启。街道用青石板铺路,两边店肆鳞次栉比,牌坊、青瓦屋顶、白色风火墙......
老县城城正街金碧辉煌的文庙始建于1131年。曾经“晨钟暮鼓,香火极盛,顶礼膜拜者接踵如蚁”。庙前有学宫坪,坪前有大明壁。正门曰奎星门,东、西、南各有一座石坊,穿过正中石坊便是大成门。位于市十一总正街关圣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66平方米,清康熙时山西众商公建。当时既为祭祀关羽的场所,又为山西、河南、甘肃、山东、陕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会馆,称北五省会馆。鲁班殿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殿门上“湘潭古城全景图”泥塑。此图分3部分,右部为文昌阁至小东门图景,原文昌阁的全貌清晰可见。中部为古城城内至窑湾图景,有蜿蜒的城墙和观湘、文星诸城门以及城墙上的城楼、垛口。城墙外是半边街的吊楼,依次往前是大埠桥的石拱、万寿宫的高墙、关圣殿的飞檐、石嘴垴的石壁以及唐兴寺、唐兴桥、窑湾等,凡三街六巷,均形貌逼真。左部为杨梅洲图景,市街房屋,别具风格。在这些景物下面,是浩荡的湘江,江面百舸争流,江岸码头历历在目。这图为研究湘潭古城城市建设与河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游人寻古访幽增添了看点和情趣。
义源当铺坐落在湘潭市十八总码头附近。离巷口十多丈处,有一栋青砖青瓦麻石门楼的铺面,大门上首有一块汉白玉刻招牌“义源当”。 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巾帼英雄、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秋瑾在此居住了8年。
1894年,秋瑾之父秋南寿调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瑾随行。次年,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被许配给义源当铺老板之子王廷钧为妻,在这里居住时,她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如《咏琴》、《谢道媪》、《秋日感别》等。
湘潭民间有语云:“丢开庙宇不数起,金鸡桥在沙湾里。两脚不住走忙忙,河岸开的粮食行。”它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当时十八总码头繁华景象。毛泽东青年时代从韶山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就是这家开设在十八总沙湾的老字号“宽裕号”粮行。“宽裕枯粮行”单开间四进砖壁木板三层楼结构,房宽仅二米多,但长约二十来米,外墙很厚,房间中规中矩。粮食行不是米店,它不直接销售加工好的米粮,只作未加工粮食的贸易批发,业务范围也广泛得多。行内不贮存粮食,靠墙一排为满是抽屉的木柜。每天清晨,装运着各种粮食的船只停泊在码头,粮行的伙计就下河去取各种粮食样品,分别放入标着各种名称、价格的抽屉内。批发商来了,打开抽屉看货、议价、谈生意。合同成立,便下河取货。它是买主与卖主中间的一个介绍米生意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