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
中国必须刺激消费从而使刚起步的经济复苏转化成可持续增长,中国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实力
在庞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强势回升。这一轮由基建引领的复苏很可能延续至2010年,毕竟铁路和公路等建设项目将延续一段时间。对于我们明年GDP 增长9.5%的预测值来说,存在实际经济增长超出预期的可能,尤其体现在出口恢复可能早于预期。
若要在明年以后继续保持这一经济增速,中国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以刺激消费,从而推动更为均衡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家庭居高不下甚至不断增长的储蓄率是人口趋势和文化因素的反映,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特定宏观政策,如:提高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能够有效降低中国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
决策层下一步所应当做的并非如何或何时停止刺激性财政支出。相反,如何将财政支出从新基建项目转到教育和医疗应是明年政策的重点。鉴于政府将近40%的储蓄率和微乎其微的债务负担,我们相信决策层完全有能力也应该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加倍提高财政支出。加上不断增加的保障性住房和消费贷款供给,将有助于消费在未来三年中稳步上升。
复苏可持续吗
现在人们广泛认同中国由基础建设所引导的复苏在未来几个季度中将得到持续。对于2009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预测普遍接近10%。以基建为核心的投资是这一轮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它为2009年上半年7.1% 的GDP增长率贡献了6.2个百分点 (个人消费贡献3.8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2.9个百分点)。
围绕基建的投资反弹将延续到2010年
预计基础建设投资在明年仍将保持强劲,支撑GDP增长率超过9.5%,即使在出口恢复缓慢的假设下。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本身就是长期的,建筑工期至少持续两年时间。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今年的前8个月已经陆续新建超过600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入明年,这些项目的后续投入能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在诸如铁路、公路、公共住房等领域仍有大量必要的建设项目在筹备中。
提升消费是实现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
中国并不可能一直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来支撑其GDP高速增长。为了中长期都能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必须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令整体经济增长变得更为均衡。即使从短期来看,由消费和投资双驱动的经济增长也比单方力量驱动的增长效果来得更好。
和所有结构性的改革一样,要调整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做比说要困难得多。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家庭居高不下甚至还在不断增长的储蓄率多少反映了整个国家的人口趋势、社会和经济快速改革下所衍生的不确定风险以及一些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文化因素。甚至有性别失衡也是刺激年轻男性增加储蓄的一个原因。
由于政府参与支出和投资活动,政府行为的改变可能对GDP的构成带来直接影响。此外,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能够改变与个人储蓄和消费决策息息相关的经济环境。
重新调整财政支出
与人们一般观念相反,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在储蓄和投资方面表现得积极有为,但在支出方面却远远不够。即便此次出台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格局。
在2000-2005年期间,政府的消费支出 (主要是教育、公共医疗和行政管理) 平均占到其总体收入的75%。余额便成为政府的储蓄,为政府提供资金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或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领域。
经济繁荣带动了政府收入的提高,政府储蓄率在过去四年间不断迅速上升。去年,政府年度财政收入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但政府的消费类支出仅为4.1万亿,同比增幅15.8%。其间的差额约占到政府总收入的40%,成为储蓄然后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资产。由于政府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总量略微超过其总收入,财政在去年出现了微量赤字,总额1260万人民币 (相当于GDP的0.4%)。
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将对政府的消费和储蓄模式产生何等影响。但有超过70%的经费计划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住房建设,这必定将极大地增加政府的资本支出。虽然整个经费的大部分将会通过向公众贷款融资,但这一计划庞大的规模意味着政府还是将从自身收入中抽出更大比例来为这些投资项目提供资金。可能造成的一个结果是政府今年的储蓄率很可能会继续提升。
教育方面投入过少
为了调整财政支出以实现均衡增长,政府现在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减少政府储蓄,加大自身消费支出。如果政府从基础建设项目中转移部分财政刺激投入到基础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体系上,这将直接大幅提高政府的消费 (这也是经济中最终总体消费的一部分)。
鉴于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开支仅占到GDP 的3% (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是最低的),政府在未来几年中绝对有必要加大这一领域的投入。
尽管近来在改进教育财政体制方面有所进步,仍然需要通过政府预算和预算外经费来源 (附加收费,社会捐赠,学校自营收入和学费) 合力来为小学和中学教育提供经费。预算外收入已经占到学校新增经费的60%,在地方分权的集资体制下,教育获得的经费和资源近年来得以稳定增长。
但这一套体制至少存在两个主要问题。首先,由于缺少预算外收入,偏远贫穷地区的学校面临着资金匮乏的窘境。相对富裕区域的学校,这些学校难以通过附加收费集资,同时社会捐赠也更少。其次,在过去十年中学费水涨船高,加重了国内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了减少学校间的财政状况差距,改善边远地区的教育——这里有超过55%的学生——政府需要大力加大教育方面的支出。
中央政府的头等要务便是为数百万来自边远乡村的教师划拨更多资金来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现在他们月人均收入600元人民币以下(相当于88元美金)。 更多的资源也应配置到贫困地区的学校,这样学校才有能力为学生添置足够的教科书和其他必需品。所有这一切都将立刻增加政府的消费开支。
医疗领域也差不多
医疗领域也急需政府更大的投入,这主要是因为在个人医疗支出达到空前高度的同时,公共医疗系统中的服务却在急速恶化。
医疗总成本的20%来自政府财政预算,剩下高达80%需要由私人承担。同时,由于在大型城市的医疗相关支出占到总体支出的70-80%,政府资金也更多地向城市区域倾斜,尤其是对于那些大型医院。一份来自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显示,由于高昂的费用,超过60%的边远地区居民几乎无法享受医疗服务。
为了弥补资金不足,当局者允许公立医院对药物的使用收取附加费用,而这一惯例也加重了病患的成本负担。
在经过多年争论之后,中央最终在今年初制定完成医疗系统彻底改革的新计划。计划包括总计8500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3300亿来自中央政府),计划通过以下几项特定措施,致力做到提供全国范围的医疗覆盖:
-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建立基本药物体系,为公众提供急需的基本药物
-投资社区层面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改革公立医院
这的确是一份迫在眉睫的计划。为了将计划变成现实,政府必须大力加大支出。计划中未来3年8500亿的投入不是一个小数字。但这刚够填上公立医院由于被禁止向病患收取各项费用而造成的资金亏空。接下来几年中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是重新调整其财政刺激计划,减少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加大其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投入。
教育和医疗支出有积极效应
教育和医疗地方分权式的筹资体系在减少中央政府负担的同时,也迫使家庭不得不减少开支。由于公立中小学和大学不断尝试收取额外费用以补足教育经费,学校的学费在过去十年中飙升了10倍有余。高涨的教育成本早被计入普通家庭的主要负担,从而更加重了他们的储蓄倾向。即使学费不会继续上升,我们预计读完中学和大学的总费用将会是2008年一个普通城市家庭年收入的3倍。这便是为孩子积攒教育经费成为驱动储蓄的首要因素的原因,如同人民银行定期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一样。
在中国,父母经常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投资而牺牲消费。除了文化因素,他们的动机中也包含了自保的原因。在快速转变的社会中,许多方面都是无法预测的,投资下一代,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收入能力是保障父母财务安全的最好方法之一。
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会减少家庭的财务负担,从而鼓励他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假设教育、医疗和退休保障是储蓄三个主要动机,政府在相关领域增加支出极有可能对个人消费增长产生颇为显著的正面效果。
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和医疗的支出未必会带来更大的财政赤字。因此这不太会引起消费者关于未来税负提高的顾虑。
换言之,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消费者不会对这项公共开支的增加做出削减消费的反应。相反地,这样一项公共开支的提升将很可能会促进个人消费。
如果政府还能采取行动改善国家的养老体制,中国消费者们又有另外一个少存多花的理由了。这和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着巨大关联。但如此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许多地方政府仍然需要依赖建设支出来支撑他们的地方GDP增长数字,这一数字代表了他们的政治能力。而这场建设盛宴所带来的回扣和内幕交易也会成为这些地方官员抵触这一转变的原因之一。
为了移除这些障碍,中央政府应该用以社会发展为考量核心的地方领导评价体系替代现有体系。而更为严格的公共投资审计以及反贪法规的执行同样也是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的关键所在。中央深谙其中道理,但核心问题还在于如何执行。
结论
明年要保持复苏的持续对中国而言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为铁路和公路项目的长期效果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但中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行动来刺激消费以实现更为平衡的增长。诚然, 中国家庭居高不下并持续增长的储蓄率部分反映了国家当下的人口趋势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然而正确的宏观政策还是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例如大力加大教育和医疗的财政支出。
在我们看来,决策层接下来所应该做的不是如何或者何时退出现有的刺激政策。相反,如何重新平衡新基建项目和医疗教育的支出会是未来几年新的政策焦点所在。政府新增8500亿人民币医疗支出的改革计划是个很好的开端。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央有能力,同时也完全应该加倍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加上不断增加的福利住房和消费信贷供给,在未来三年中,这将促成消费增长的加速进程。■
作者为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