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豪
围绕着温室气体减排,全世界正在哥本哈根展开一场有史以来可能最为复杂的巨型博弈。与此同时,低碳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也纷纷以此为目标,开始打造自己的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等。
以上种种变化,确实反映出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然而,笔者认为,对于眼下的中国环保事业而言,过于强调低碳,把眼光盯在低碳上,却很有可能偏离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实际情况,对环保事业产生误导作用。
中国眼下的实际情况和西方截然不同。西方发达经济体都已经进入后工业和信息化时代,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为工业化、城市化而奋斗。由此中国和西方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中国面临的问题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生态多样性脆弱,第二个问题是工业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如工业“三废”排放导致的污染,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垃圾回收率低导致的资源浪费处理困难。这些问题给中国带来的麻烦不断,2006年中国土地沙漠化已占国土面积的近18%,同时洞庭湖鼠灾、太湖蓝藻爆发,还有某些地方儿童集体铅中毒事件等等此起彼伏。以上各种问题在西方却早已不存在了,他们所担忧的更多是百年之后的问题,而中国却有许多问题迫在眉际。对中国而言,低碳问题可能只是“病在肌理”,而上述问题则可谓已“病在肠胃”,两者轻重缓急截然不同。眼下倘若只是简单盲目地紧跟西方的方向,忽视我们自身的情况,一味只强调低碳指标,反倒会因小失大。
事实上,对低碳的需求只是人类环保要求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低碳生活还是对低碳经济的需求都是建立在环境保护这一基本要求上的,不能为低碳或仅仅为经济目的而讲低碳。目前,中国生产了大量太阳能电池,然而其基础材料多晶硅却有可能成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此“南辕北辙”实在让人遗憾。
眼下,低碳的呼声日趋高涨,这种情况下,中国环保事业更是要保持清醒和对自身明确的定位。在环保事业上,我们要辛勤耕耘自己的园地,不能因为听到别处的呼声便抛下自己的锄头跑到别人的田地中去凑热闹。我们应当寻求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道路,对于碳排放,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树的方式,既可以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也可以吸收碳排放。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用到对中国更有效和有用的地方去,应当追求的是一个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个到处都是风车和太阳能发电板的世界。▲(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