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继红
摘要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为新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舞史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该史诗是中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史诗的体裁丰富多彩,本文从音乐和舞蹈的角度就其革命特征、民族特征、文化特征、时代特征四个方面作了初步的探求。
关键词东方红;体裁特征
音乐舞蹈史诗,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诗歌、哑剧手势、造型、舞台美术等艺术因素,概括地、典型地表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史诗意义的生活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根据统一的主题思想和完整的艺术构思,把各个历史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音乐、歌曲、舞蹈,以及为了表现特定内容的需要新创作的音乐舞蹈,借助诗歌朗诵的贯穿和舞台美术手段的烘托,艺术地再现历史生活的某些场景。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新中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是为国庆15周年献礼、由周总理担任总导演、3500名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经典。全部史诗由三十多首革命歌曲和二十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组成,史诗的体裁丰富多彩。该史诗是中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一、革命特征——音乐和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共分8场。各场的题名是:《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这部大歌舞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全世界广大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演出在壮丽的《东方红》序曲和合唱声中揭幕,70名女演员迎着天幕上跃出沧海的一轮红日,组成一个个葵花的队形翩然起舞,呈现出“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生动情景。整部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从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升起红旗开始,每一场都鲜明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当天幕上出现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及绘有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肖像的红旗时,舞台上红军战士们高歌畅舞、群情振奋。
史诗还大量选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和革命民歌。在《东方的曙光》一场中,歌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革命民歌《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后由李焕之参考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风格谱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中国诞生共产党,燎原星火满天红。”表现工人运动的革命民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的创作都是带有20世纪20年代工人阶级歌曲特点,“被侮辱的是我劳工,被压迫的是我劳工。世界啊,我们来创造,压迫啊,我们来解除。”这时的工人阶级是一个刚刚觉悟起来的革命领导阶级,革命要求十分热切而朴素。歌词的语言干净简练,节奏鲜明坚实。“联合我劳工,团结我劳工,应做世界主人翁。”歌词自然质朴有力,显示出觉醒的工人阶级的威力。清新纯净的革命民歌,从群众心底自然而然地涌泻出来,它既保持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气息,又揭示了最先进群众的思想感情。红军歌曲的运用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依靠当时的革命歌曲使得今天的我们还能受到教育和鼓舞,让人觉得贴切、合情合理。
二、民族特征——民族舞蹈和民间歌曲的运用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全国人民奋发昂扬的革命热情中诞生的。它也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这部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加入了民族乐队的演奏。
毯子功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为舞蹈剧目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东方红》就多次成功地运用了毯子功为舞蹈的表现手段。例如,在“苦难的年代”这一舞蹈片段中,码头工人成功地运用了一个“台抢背”,一串“走丝翻身”,表现了在黑暗的旧中国工人阶级被三座大山压迫的形象,在这里这两个动作用得非常合理,试想我们如果改用“台飞脚”“串翻身”就表现不好码头工人被把头鞭打的形象。在“飞夺泸定桥”片段中,红军小战士的毯子功特技用来表现炸毁敌人桥头堡,用得合理而贴切,成功地塑造了红军战士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在“保卫黄河”片段中,在“过人梯”时运用“弹板接翻腾”的毯子功技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气概。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片段中又成功地动用了“后爬虎”等动作表现水战,使场面既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同时整个舞蹈编排又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
民间歌曲是指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在《东方红》中如陕北民歌《东方红》、湖南民歌《秋收起义歌》、江西民歌《双双草鞋送红军》、陇东民歌《边区十唱》、河北民歌《解放区的天》、内蒙民歌《赞歌》、西藏民歌《百万农奴站起来》和《毛主席,祝您万寿无疆》等。在这些歌词作品里,都毫无例外地充满了令人怦然心动的勃勃激情:“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咳咳一个呀咳,呀呼咳呼咳呀呼咳,咳!咳!呀呼咳咳一个呀咳!”《解放区的天》充分而真切地展示出了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无比欢欣鼓舞的心境,都会联想起这首歌同那个时代亿万人民的心声是怎样如胶似漆相互融合着,与秧歌锣鼓、翩翩红绸怎样交织成欢天喜地、普天同庆的热烈画面。民问歌曲与民族舞蹈的综合运用成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三、文化特征——伟人诗词与民间歌舞艺术的结合
劫夫、晨耕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西江月·井冈山》是专为此剧而新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描写,热烈赞颂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和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概,从而对“左”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深刻地批判。首先描绘了一幅人民战争的壮丽图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接着写黄洋界保卫战的获胜:“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作为胜利者和富于浪漫情怀的诗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豪情壮志。
反映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的光辉诗篇《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红军通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写的,后经彦克、吕远谱曲。全诗56字,极其生动、精炼
地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革命壮举——长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具有振奋人心的艺术力量。首联,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笔平易通俗,从容不迫,却以鲜明的思想笼罩全篇。之后的“五岭”“乌蒙”两句紧承“千山”,“金沙”“大渡”两句紧承“万水”。末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字里行间充满了胜利的喜晚,深刻地表现了工农红军万众欢腾的情景。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一首伟大的革命史诗,是一曲气壮山河、响彻霄汉的胜利凯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指引着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思想的艺术结晶,同时也是鼓舞激励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继续革命、不断前进的战斗号角。前四句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宏伟场面和占领南京后出现的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欢欣鼓舞、慷慨激昂的动人情景。“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句是诗的下段也是全诗的核心,之后的三句都是从这一句中派生的。“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说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方面来看,应当追穷寇。“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从蒋匪帮本身的罪恶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方面来说明应当追穷寇。“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句含义深远,把必须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来加以阐发。这首诗对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对于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具有深远的普遍指导意义。
四、时代特征——新创作的音乐和舞蹈表现出新时期的艺术特质
《东方红》中的三十多首革命歌曲,除了大部分是早已在群众中流传的以及革命民歌、革命烈士遗诗和毛主席诗词以外,还有几首是词作家根据《东方红》内容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创作的。其中包括《遵义城头霞光闪》《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等。这些新创作的歌曲以比较鲜明的艺术形象给演员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创作的歌曲大部分是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在革命斗争初期,还未能建立一支强大的由党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使得一些重大事件没能在歌曲中得到表现,缺乏表现这些事件的革命歌曲。像“遵义会议”这一对我国革命事业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大事,过去没有反映这一事件的音乐作品。而它的意义正如《东方红》的朗诵诗词所说:“革命正在胜利前进,红色根据地正在蓬勃发展。……在这最危急的时刻,遵义会议,有如红日东升,把重重的迷雾驱散。毛泽东——我们伟大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渡过了急流险滩,胜利向前!”为了正确表现革命历史意义,词作者写了《遵义城头霞光闪》这首歌曲作为补充,作者体会着当时的革命群众和革命战士对于会议所抱的情感和希望,创造出“霹雳一声春雷动,捧出红日照山川”的艺术形象,表达了革命群众与党的亲密关系和对党的无限信任。这些新创作的音乐和舞蹈都表现出了新时期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