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年代的回响

2009-12-15 09:09王艺涵
电影文学 2009年18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学术史研究成果

王艺涵

摘要1979~1989年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创作方面出现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最大规模的研究热潮。这场由国内电影界和音乐界共同参与的研讨活动涉及了电影音乐艺术的主要论域:电影音乐的本体性质和美学功能、电影音乐的创作观念,并极大地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电影音乐创作实践。这一时期对电影音乐的研究成就集中体现在对电影音乐本体性质的认识上和在电影音乐民族化研讨上进行的十分有益的探索,引领电影音乐创作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电影音乐;中国内地,研究成果;学术史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影音乐创作发展历程,1979~1989年可谓我国电影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内地产生的优秀影片在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美学旨趣方面较之以往有了全面的提升和超越。作为电影艺术重要元素之一的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创作中亦显示出愈加重要的作用。动听的电影歌曲被群众广为传唱,优美的电影配乐在广播电视上频频播放;诸多音乐工作者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行列中,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创作领域一片繁荣景象。与此相呼应,针对国内繁荣的电影音乐创作局面,理论界和创作界对电影音乐的研究和探讨亦开展得如火如荼。

1979—1989年围绕中国内地电影音乐创作展开的研讨比较全面地涉及了电影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其中对电影综合美学观念的研究、对民族化、民族风格等问题的理论争鸣都对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研讨极大地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电影音乐创作。这一时期对电影音乐创作的研讨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影音乐的理念:从“工具论”到艺术主体性表现元素观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长期存在着“音乐必须依附于画面”、视音乐为加强或缓解影片戏剧冲突的“工具”的狭隘的创作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作者思想认识和创作观念的转变,这种僵化的“工具论”思想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和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60年代末的西方电影综合美学在我国的电影创作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以纪实美学性和意识性综合为实质强调各种艺术手段综合表现的综合美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当时的中国内地电影理论与创作。

我国电影理论家罗慧生认为,

“综合美学在综合原则的导引下,要求电影以电影特性为基础,综合运用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中取得的艺术成果,特别是把各种看来是对立的艺术因素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多种表现手段,去完整地反映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综合美学观念的发展深受西方现代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发展的影响,“这些理论把一切事物看做特定系统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或支系统,着重研究整体对各局部的控制以及局部之间的相互协调。”就电影音乐而言,它作为电影综合艺术中的有机组成元素,必须受影片主题内容的制约,电影音乐的地位和作用与组成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是平等的,音乐必须与其他元素协调、统一,共同服务于影片艺术表现的需要。

电影综合美学观念的引入,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这一时期关于电影音乐功能特性的理论研讨促使国内的电影工作者对电影音乐功能的认识从电影音乐的“工具论”向电影艺术主体性表现元素观念的转变。电影音乐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表现剧情冲突的“工具”,它已然成为反映电影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思想感悟乃至哲学观念的重要表现元素。国内的电影音乐创作者开始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从影片的总体设计和艺术风格出发去构思音乐的基调,将音乐有机地融入影片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之中。通过深刻理解影片内容、真切体验人物命运,创作者在影片中尝试用音乐刻画剧中人物细腻的感情变化,并大胆表露创作主体对人物命运和周遭世态的感悟和体会。影片《小花》(1979年,导演:张铮、黄健中,作曲:王酩)、《小街》(1981年,导演:杨延晋,作曲:徐景新)、《人到中年》(1982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黑炮事件》(1985年,导演:黄建新,作曲:朱世瑞)、《良家妇女》(1985年,导演:黄健中,作曲:施万春)、《孙中山》(1986年。导演:丁荫楠,作曲:施万春)中的电影音乐便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二、推动电影音乐民族化进程的有益探索

在我国电影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和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建立始终是电影音乐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左翼领导下的电影艺术创作,着力体现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注重电影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电影歌曲的创作也十分注重从生活和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形成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电影音乐创作以党中央关于文艺创作“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要求为指导,努力挖掘影片深层的民族蕴涵,开始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借鉴西洋交响化手法和管弦乐编制,为我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影音乐工作者在电影音乐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忘记对电影音乐民族化、民族风格的研究和探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的电影音乐工作者将研讨的重心由探索电影音乐民族化向确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转移。如何在借鉴、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凸显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特色问题开始受到电影音乐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从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电影音乐作曲家和电影音乐作品可以看出,电影音乐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语汇、音调、调性等元素的局部化处理和运用。他们逐渐把确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意念内化为自觉自发的深层创作理念,凭借自身对民族风格、民族精神意蕴的理解,全力挖掘民族文化的精深内涵,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音乐技法大胆地结合进行电影音乐创作,以实际行动为建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从《喜盈门》《骆驼祥子》《人鬼情》等影片的音乐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的电影音乐工作者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电影音乐传统确立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所做出的可敬探索。

三、引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封闭的文艺政策被打破,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电影音乐作曲家的创作热情。西方现代音乐(如序列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新浪漫主义、无调性音乐、偶然音乐等先锋派音乐)的创作观念和作曲技法陆续进入国内音乐创作领域。另一方面,大量的港台流行歌曲和带有新潮倾向的摇滚乐、爵士乐也大量涌入大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音乐创作者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

面对西方现代音乐观念的碰撞与冲击,大陆电影音乐工作者对其有利的因素积极地加以选择、分析和借鉴,以此丰富和推进着我国的电影音乐创作。同时,理论界对于外来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国内电影音乐创作也给予了更多支

持。

另外。1979—1989年的中国电影在题材、叙事、拍摄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一时期国内的电影音乐创作者继续发扬我国优良的音乐创作传统,积极学习西方现代音乐的观念和技法,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加速推进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步伐。理论界和创作界围绕“借鉴与创新”主题展开的研讨为当时的电影音乐创作起到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启发推动作用。

在理论研讨与创新实践的感召下,国产影片的电影配乐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电影音乐创作在音乐素材、曲式结构和配器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颖、多样的处理,有力地配合了影片的整体风格展现、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和环境营造。《喋血黑谷》(1984年,导演:吴子牛,作曲:谭盾)、《青春祭》(1985年。导演:张暖忻,作曲:瞿小松)、《顽主》(1987年,导演:米家山,作曲:黄小茂、王迪)、《摇滚青年》(1988年,导演:田壮壮,作曲:徐沛东)等影片都是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代表作品。

随着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电影艺术风格及美学特征认识的逐渐深入,我国电影音乐创作中创作主体的表达和电影配乐的个性化特征也日趋凸显出来。作曲家更多地希望在认同和领会导演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恰如其分地融入音乐表现之中,使电影配乐在内涵气质方面与影片本身达到自然贴切的契合。王酩、何方、瞿希贤、施万春、金湘、赵季平等作曲家关于电影音乐创作风格的阐述和认识。已鲜明地反映出我国电影音乐创作领域出现的个性化发展特征。

四、余论

通过对1979—1989年中国内地电影音乐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这是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迄今国内电影界和音乐界共同参与的关于中国电影音乐创作所进行的较大规模的研讨热潮。研讨涉及电影音乐艺术的主要论域:电影音乐的本体性质和美学功能、电影音乐的创作观念与实践。其问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日趋广泛。无论是电影音乐的基本理论问题。还是创作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均在研究者的视域之中;其次,对研究对象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研究者对电影音乐的性质和功能、电影音乐民族化以及电影音乐创作风格等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再次,学术研究的参与程度日益增强。学者们在理论研讨、创作实践、艺术批评等方面展开了积极友好的交流与合作。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态势,形成了我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道独特的景观。

纵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影音乐发展,创作水准大幅提升,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日益凸显,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音乐作曲家;音乐制作水平日益精良,音乐与影片艺术品格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但是,与上世纪90年代前相比较而言,当下国内对于电影音乐的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学术气氛不甚浓厚,研讨深度略显肤浅;对于电影音乐本体论和创作规律以及电影音乐民族化探索与创新的探讨亟待深入拓展,这与我国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日益繁荣的局面极不相称。笔者衷心希望有更多关注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人们,继承和发扬前辈学人的优良学风和学术品格,认真总结我国电影音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整合电影界和音乐界人士的力量,积极开展深度的理论研讨和创作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的伟大进程中,奏响我国电影音乐艺术更加华美壮丽的新乐章。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学术史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
评《外国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