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峻 薛万昌
摘 要:在苏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还只是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发展要面临的课题都是全新的。苏北欠发达地区必须坚持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确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强化宏观调控功能,创新文化产业政策,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苏北地区;文化产业;模式;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45-05
作者简介:何峻(1958- ),江苏东台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教授,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政党制度和法治政府方面的研究;薛万昌(1969- ),江苏盐都人,盐城市文化局副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
苏北发展文化产业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较为丰富的艺术人才资源,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和前景广阔的市场需求。苏北地区的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旅游、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科技信息业为主要门类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在苏北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苏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当前还存在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制约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是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均衡。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不足,没有将发展文化产业和发展其他产业一样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盘子,对文化产业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引导。多数市县文化产业单位分布在城区,而占人口大部分、占地面积更广的农村,其文化产业单位少,产值低,难以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优势,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结构方面,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休闲娱乐业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发展较快,而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相对滞后。在有的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依然很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快,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不能适应人们对文化产品高科技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张,所以,有的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仅占GDP的1%左右。
二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僵化、机制不活。苏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大多隶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国办文化企业”,所以,人员多,债务多,效益低,不少文化企业资不抵债,另外,有的地方存在文化产业多头管理现象。据我们调查,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文化经营企业只包括广告业、娱乐业或文化用品商店、印刷厂、书店等,其它绝大部分从事文化经营的单位并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在从事文化经营业务的单位中,有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有民政行政部门管理的社团性质的文化经营单位,有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文化经营单位。形成了文化产业各自为政,难以统一管理和规范。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由于苏北地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文化产业开发的从业者队伍,另一方面,苏北虽不乏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但因文化素养所限,此类企业家很少涉足文化产业,而文化艺术人才又大多不能适应市场规划和市场竞争。比如,传媒业大多不缺新闻业务和编辑技术人员,缺的是管理干部和经营人才,但干部管理部门在领导班子配备时,很少考虑让一些经营管理人才进班子。这样,普遍存在文化人才较多,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人才。
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尚未真正形成。随着经济增长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结构也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其中,文化消费需求在整个消费需求中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这是大趋势。但目前由于大众消费习惯,城乡差距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在苏北城乡群众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并不高。在有的市,虽然文化产品类型较多,但缺少拳头产品、名牌产品。比如盐城的发锈、杂技、淮剧等,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没有形成规模产业,生产、包装、销售、宣传等一系列环节,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市场占有率不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
五是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文化产业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动性很高的产业系统,必须要有科学、统一的长远规划。而苏北有些地方缺少战略规划,盲目开发的情况较为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门不顾自身条件,动辄上大项目、办大产业;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建设文化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大型游乐场等;有的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产品同质化,效益低下,还有的地方一味追求所谓高品位、高档次,抬高服务价格和产品价格,致使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供求失衡,高价位的产品无人消费,而百姓真正能承受的中低档文化产品又不能满足。
二、苏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尽管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还只是起步阶段,与世界经济体系关联度不高,但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本土特点,都决定了在这场经济危机下,如何趋利避害,转危为机,文化产业发展要面对的课题都是全新的。
1.坚持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确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从自身条件出发而选择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以世界范围看,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典型的模式有政府主导型、市场化运作、资源依托型等。这三种主要模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型主要是由政府从国家意志高度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针和方向,制定专门的规则和制度,政府全面参与文化规划,制定宏观文化发展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在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由政府组织指导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样一种模式,是文化产业起始阶段比较有效的发展模式,澳大利亚、韩国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市场化运作型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按照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跨行业整合、有关行业的内部整合等方式来做强文化企业。其代表性国家有美国等。资源依托型其最大的特点主要是依托本地区人文历史资源和已有公共基础设施来发展文化产业,欧洲一些国家主要就是采用这种模式。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还是以政府主导型为主。政府从政策、组织机构、人才、资金等方面直接对文化产业进行干预、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纳入政府管理范畴。从市场主体来看,多数文化产业主体是从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尽管如此,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也显现出各自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结合较为紧密,市场主导比较明显,而在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推动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省的苏南与苏北也显现出这样的特点。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其成效有目共睹,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由于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从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和扩大,也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政府主导文化产业的消极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由于体制性束缚仍然严重,一些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文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官员担任;由于民营化程度低,所以投资主体单一,传媒等产值较高的文化产业,仍处于政府垄断之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明显,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根据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我们认为,苏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目前文化产业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需要确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的弊端较多,但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苏北地区,政府主导仍是最佳选择。对政府来说,文化产业不能仅仅看成是“产业”,文化产业,既是一种产业,更是一项事业。文化事业需要文化产业支持,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就是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投入和扶持,苏北欠发达地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就成了没有保障的权利。当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也将随之淡化,进而转向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主要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层面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逐步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创新文化产业准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文化产业领域、减少政府直接办营利性文化企业的范围,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调控功能
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者,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国家宏观层面看,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历时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了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了公共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双加强”和“双促进”。但市场取向比较明显,“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基本形成。盐城市在今年7月份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坚持政府投入和文化体制改革‘两到位,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坚持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两结合,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针对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必须强化政府责任,积极推进文化管理机构改革。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科学领导,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和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投入到位,经营性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到位。对市场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办好管好,彻底解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产业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与权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到定政策和规划,抓监管和服务上,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单位依法运营的格局。建议市县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按照“大部制”改革的要求,文化局、广电局和体育局合并,整合分散在党政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成立各类文化协会。比如,文化创意协会、影视制作协会、图书报刊协会、广告协会、演艺娱乐协会、文化会展协会、工艺美术协会、印刷协会、音像动漫协会等。由各协会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促进文化产业经营行为规范和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同时,要建立新型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增设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人员由宣传部与国资委共同组成,办公室设在宣传部内,通过对“人、财、物”的管理,规范文化资产运营主体的行为,消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3.培育苏北优势文化产业,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品质
品牌代表了产品质量。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集聚,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整合效应、增值效应、辐射效应和放大效应。文化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江苏是文化大省,苏北各地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文化。但一直存在特色文化不突出、知名文化产品少、龙头带动力不强等问题,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在现阶段,我们认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必须选好突破口。一是要坚持定期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近几年,盐城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文化交易会,今年又举办了全市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暨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10多亿元。这一举措,既是对苏北文化资源的展示,也是对苏北及各地文化产业项目的遴选。以会展培育文化品牌,以市场整合文化资源,以交易创造文化价值,以论坛汇集文化信息,以科技推动文化创新,无疑会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二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苏北各地有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文化资源独具特色。比如,盐城有红色经典新四军文化,绿色湿地生态文化,银色海盐盐垦文化,水乡饮食文化,古代遗址文化。盐都的老虎鞋、舞龙、东台的发绣、响水的剪纸等,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苏北的新四军文化题材,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像东北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以此彰显苏北特色文化。三是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设施建设。这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必然要求,苏北的特色文化资源,要作为资本融入文化产业之中。据我们调研,盐城已建成中国海盐博物馆等一批国内领先、体现苏北风貌的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实施淮剧振兴工程,建设全省淮剧、杂技人才培养基地。全市已有3名淮剧演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淮剧《太阳花》在江苏省2004-2005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评选中荣登榜首;小淮剧《画像》先后三赴北京汇报演出,并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建议由省委宣传部或省文化厅牵头组织,评选文化产业品牌,通过区域文化品牌、新兴产业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4.创建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链
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通过产品集聚形成增长点、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和增长带。北京798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就是集聚效应在文化产业中的具体应用。
在宏观上,现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苏北地区应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文化产业上,要充分发挥海洋、湿地、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择优布局重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我国东部旅游新基地、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带。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将连云港建成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地;将盐城建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地;以连云港为基地开发日、韩海上旅游航线;充分挖掘日本、韩国等重要入境旅游客源地的潜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东北亚的旅游合作,建立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在微观上,从苏北各地的文化产业现状看,一般都已具有相应的文化产业资源和区域服务对象。不少部门或单位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总体上呈分割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低。近些年,盐城形成了海盐文化特色风貌区、成立了海盐文化管委会,建设了水街、水城、美食一条街等一批以海盐文化为特色的风貌区,通过历史文化的再生和传承,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盐城的影响力。江苏省委宣传部积极倡导建设文化产业园,要求苏北文化建设工程扶持项目,要向文化产业园倾斜。我们认为,应进行区域和部门文化产业资源整合,高效利用,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对本地文化产业科学定位。确定文化产品消费的地域,以及该地域人群的文化消费偏好,充分考虑文化消费者的同品位,不同层次和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扶持文化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促进其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品质。要形成“四个一”,即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区域、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园(或一条街),使文化产业成为苏北各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5.大力实施人才“第一战略”,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谓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策划、生产、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优秀人员。具体包括文化理论研究、文化战略管理、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营销策划、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技术研发、文化创意,以及各类技术人员。由于我国的文化系统长期实行的是事业体制,事业化的文化体制,导致各类经营管理人才难以进入文化系统。一方面,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本身也不太愿意进入文化系统,因为他们在文化系统不可能成为行业的主流。另一方面,文化系统内的人才往往都是创作和表演方面的人才,相对缺少文化产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我们的调查,苏北地区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是管理人才数量偏少、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擅长媒介市场运作的外向型经营人才奇缺、文化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严重不足,而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严重僵化。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优秀文化人才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骨干力量,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战略。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把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领导人才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任务。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我们认为,政府应设立“文化英才奖”,大力培养文化资本营运、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产业经营和文化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要根据苏北的现有条件,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校教育培养。设在各市的省属高校、专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中应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解除现行教育体制对市场所需要的学科发展的限制,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或进行专业改造。比如,将美术专业改成设计专业或广告专业,开辟动画制作、经纪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新型专业,培育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二是各类培训机构培养。由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市场中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组织有关培训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比如,目前苏北各地紧缺动漫制作、演出经纪人等人才,政府可根据有关文化产业企业的需求做好培训服务工作。三是学校与文化产业行业联合培养。市县政府要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和文化行业的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文化管理、文化产业经营等方面的人才培训,可以安排在党校(行政学院、校,经干院),专业性较强的安排在有关高校和技(职)校。实力较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可以借鉴外地一些成功模式,依靠高校设立相关产业学院或基地,培养高端文化产业人才。此外,在立足本土培养的基础上,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在住房、职称、家庭安置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外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来苏北发展文化产业。
6.创新文化产业政策,保障和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文化产业从概念的引进到产业的发展,不过20年的时间,从国家层面倡导发展文化产业还不到10年。国家和省都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但是还不够完善,有的方面甚至还是空白,尤其是还没有根据文化产业特点和地区性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此,作为苏北地区,必须结合各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地域特点,在与国家和省里规划、政策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首先,确立政策制定的差异化理念。地区的差异性必然要求政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政策倾向、发展的侧重点、政策的实施机制等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方面,都要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统一规划和部署,在上级政策制度框架内运行不能“标新立异”。但在具体文化产业项目方面,必须在充分考虑本地文化特色、市场体系完善程度、技术条件以及市场变化情况等基础上,加快支持、鼓励文化产业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既要保持稳定性,还要注意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动态调整。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大的项目,就要政府干预,对政策制度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性,才能有利于本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加大财税和融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省内各级政府在财税上应给予文化产业一定的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基金。每年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支持信用体系建设、文化创意奖励等,鼓励文化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文化新产品、新项目。二是完善现有的税收优惠、担保等支持政策,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苏北中小文化产业企业融资提供担保;三是制定相应的政策降低企业费用,对文化产业企业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相关审批费用。四是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对文化产业小企业贷款的试点。借鉴浙江经验,在苏北每个县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试点,文化产业小企业获得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要承担较高利息,对于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实际利息部分,由财政补助。
最后,创新文化产业用地政策。在遵循国家现阶段土地政策的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只要论证科学,符合基本国土政策规定,各级政府都应该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农村,面对农村劳动力日渐减少,闲置土地应该得到合理利用,要使农村土地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4]李爱化.马克思主义国防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Kubalkova,Cruickshank.Marxism and International[M].Clarendon Press,1985:320.
[10]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38.
[11]郭树勇.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4).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