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宁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作为文化传播载体之一,无处不体现出跨文化的元素。本文以《哈利·波特》《勇敢的心》等英文原版电影为例,强调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过程中,英语学习者除了要注重电影的情节。对白、英语口语这些显性的文化元素之外,还应注意一些隐性的跨文化元素。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显性文化元素;隐性文化元素;英文电影欣赏方法
一、引言
美国著名作家Anais Nin(阿娜伊丝·宁)在谈及跨文化时曾说过“We dont see things as they are;we see them as we are,”这句话解释了不少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对待文化的态度。为学语言而单纯地学语言,用母语的思维习惯学习英语,却忽略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难怪有些学生在出国深造的过程中,慨叹在国内课堂上学的英语没有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碰到很多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的现象。不可否认,这些学生的分析有其片面性,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弥补学生缺乏实际的英语交流场景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认识上的不足,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英文经典影片欣赏。调查表明学生对影片中的英语口语、情节、对白等显性的文化因素都很感兴趣,但是却对影片中深层次的隐性文化现象知之甚少。例如在《大饭店》(Grand Hotel)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Its not your responsibility t0 execute the seventh commandment,”学生如果不了解《圣经》中的摩西十诫相关文化知识,即便是知道eommandment这个单词的意思,也不会准确理解这句台词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继而引发了笔者对如何从跨文化语境下欣赏英文电影的思考。
二、跨文化语境与英文电影欣赏
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Han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认为它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通过发生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第四个层次,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学会了设身处地从当地人的观点看该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也就是达到了“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不管是国产、港台电影,还是欧美大片,经典的影片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文电影不仅体现了电影所处时代的特征,还浓缩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通过欣赏英文电影,让我们对一个空间上遥远的国度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让我们的思想脱离了距离上的羁绊,驰骋在异域文化中。但是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文电影欣赏除了可以增强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此外还需要透过语言表面理解深层次的跨文化现象。
三、跨文化语境下英文电影的欣赏方法
Gary Weaver(1986)利用“冰山”理论来解释文化的多层性。像“冰山”一样,文化是由“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所构成。
“水上部分”是能看得见、容易识别的,是显性文化,包括语言、民族服饰、建筑、节日风俗,而90%的冰山是位于水下的,是看不见的,即隐性文化。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课堂教学还是更多地侧重于对语言的显性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对隐性文化的诠释。
1,显性文化的欣赏
英文电影显性文化的欣赏可以通过电影中的语言、服饰和建筑等方面体现。对于英语学纠者来说,主要还是侧重在口语化表达和一些经典对白,只要稍加关注这些表达方式,并勤于模仿、经常操练,英语学习者一定会在u语提高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有长足的长进。
(1)口语化的表达。英文电影中时常会出现请客吃饭的场面,一般情况下,都会实行AA制,即Go Dutch。如果你要自己付费请对方的话,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我们往往会想到Let me pay it for you。但是这却不符合英文的习惯,在电影中往往采用这样的说法:I am buying;This is on me;This is all my bill或者是This is my treat。而在表示命令、提醒等祈使句中,英文倾向于使用短小的短语,言简意赅。又如:Give me(a)five这个短语出现在许多英文电影中,但是我们却不能依据这个短语的字面意思来进行理解,其实根据影片的上下文场景,这里的Five其实指代的是手,就是“击掌”的意思,常出现在英美电影中,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2)经典台词。William Wallace: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theyll not take our freedom,《勇敢的心》(Brave Heart)
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经典台词背后的跨文化语境进行分析解读。英美国家向来宣扬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威廉·华莱士所追求自由的精神感染了所有苏格兰人。他们前赴后继,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少胜多,为自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同时也获得了自由。
在《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脍炙人口。阿甘精神感染了很多美国人,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愿望总是会实现的。阿甘先天智商比较低,而且小的时候腿脚不便,脚上带着足有几公斤重的矫正器,但是母亲却不因此而弃之不顾,而是不断地鼓励儿子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并告诉他“人生来就是相同”的道理。其实整部电影中都洋溢着“傻人有傻福”(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和“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Life was like a box 0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的人生哲理。这也预示着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奇迹每天都会发生的(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的道理。
2,隐性文化的欣赏
英文电影中除了显性的文化元素外,更多的是隐藏在显性文化之后的隐性文化,它往往是无法直接看到的、体会到的。英文电影通过电影的情节、对白等外显手段展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征,但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还要透过这些显性的文化洞悉更深层次的隐性文化,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跨文化英语学习者。以下主要借助英文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和情节来说明语言背后还体现出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如思维方式、文化典故等。
(1)思维方式。经典的英文影视中,某些台词、情节反映出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美国非常有名的
Friends(《六人行》,又名《老友记》),这是一部情景喜剧,囊括了美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虽然英语学习者不可能都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但是如果能好好欣赏并研究掌握里面的经典对话,并洞悉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必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其实,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也是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跨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
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对一些电影台词所体现出的幽默津津乐道。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约好外教去打球,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们可能会说“Its terrible”。按照汉语的思维,这样说当然没有错,可是那位外教却说了句Thats great。从中不难发现,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句话简练精辟地体现了美式幽默,体现了美国人乐观的性格,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快乐。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在英文电影欣赏中在多注意这些方面的积累,就一定能培养起地道英语思维方式,使口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跨文化意识更强。
(2)历史典故。希腊古典元素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电影中,其往往与火、气、水和地四大自然元素相联系。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电影主要情节所在。它可以分为四个学院:格兰芬多(Gryffindor)、拉文克劳(Ravenclaw)、赫奇帕奇(Hufflepuff)和斯莱特林(slytherin)。每一个学院都基本是对应了古希腊文化元素。拉文克劳学院的高塔和“乌鸦”徽章象征着“气”;赫奇帕奇学院的徽章为“獾”;对应了希腊古典元素中的“地”;斯莱特林学院中的蛇对应了“水”;格兰芬多学院的象征是狮子,代表了勇敢、脾气爽快和胆大,对应了希腊古典元素中的“火”。英语学习者在欣赏电影前对这些古希腊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就很容易解读电影中的某些情节了。
据一项统计表明,英美人士对《圣经》情有独钟,不同年龄层次都有广大的阅读者。英文电影中利用《圣经》中的典故可以说比比皆是。有的英文电影甚至连名字都是和《圣经》紧密相关,如《通天塔》《赎罪》《第九道门》《康斯坦丁》《达芬奇密码》等。在英文电影《赎罪》中,开篇镜头出现的小动物,让人不禁想起“诺亚方舟”里登上大船逃难的飞禽走兽;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面,还借用了和《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章节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试想如果英语学习者对《圣经》中的典故知之甚少,又怎能引起共鸣呢?
四、结语
英文电影是介绍英美文化的一道靓丽的窗口。欣赏英文电影有很多方法,出发点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会有差异。作为英语学习者,在欣赏英文电影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看懂表面意思、显性的文化,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挖掘语言背后深刻的隐性文化和内涵。在欣赏中,做到语言与文化的齐头并进的原则,从而达到语言、跨文化双丰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英语,成为成功的跨文化英语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