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论《南京!南京!》

2009-12-14 05:43秦泽玺
电影文学 2009年17期
关键词:慰安妇日军南京

秦泽玺

来看电影《南京!南京!》之前,媒体报道导演陆川称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通过南京灾难对国人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这一段隆痛的历史往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笔者观后,总体感觉是:这部影片通过中日普通士兵、归国女教师、知识分子和德国人等多视角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真实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通过紧张曲折的街头巷战、两军对垒的火爆场面等真实再现了当年战争的逼真场面;同时在黑白画面的纪实风格等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无可挑剔之处。但作为反战题材电影,它的主题应该是我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和日本鬼子凶残无耻的杀戮,自始至终应该用“悲壮”二字来贯穿。笔者就主题表现、人物形象描绘等细节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叙事主题偏离

看一部电影的主题,主要看故事的主线,主线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最能体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南京!南京!》这部影片通过人物表现的主题线索主要是,在陆剑雄身上承载了抵抗主题,在拉贝身上承载了人道主义主题,在小江和姜老师身上承载了牺牲主题,在唐先生身上也承载了自我救赎主题,在百合子身上承载了普通日本人也是战争受害者的主题,而在角川身上承载的主题是最为集中也最为沉重,其中有人道主义、有牺牲、有自我救赎,更有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角川这条线毫无疑问是主线,尽管整部电影日本人的戏还没占到三分之一篇幅。因为,整部电影基本上是以角川的视点来组织叙事的。作为真正的主角日本人角川,是以神的名义堕入凡尘的俊美少年,以正义的化身夺人性命,兼爱非攻。他怀着对故土的爱,他吟诵着故乡的歌谣,想念着故乡的父老,使侵略变成了他一生中最大最沉重的负担。他对慰安妇百合子礼数有加,把今生唯一的爱献给了只和他交欢数次的百合子。而百合子更是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属贤妻良母型,当这位日本慰安妇被日本兵糟蹋死后,他便把她唤做爱妻,那一刻灵魂与爱达到了完美的交融。一句“那是我妻子”,催人泪下。特别是在日军占领仪式上的招魂舞表演中,当他听到的鼓声越来越飘忽,他无法承载。他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日本军人之间的友谊与情感,讲述日本军人对着被拖走的裸体女尸无动于衷,以此表达人性与兽行的冲突和交织。当角川蹲在野花盛开的南京郊外饮弹自尽时,影片迎来了最后的高潮,核心主题也就呼之欲出:战争是不人道的,文明会被战争摧残,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会被战争摧残,甚至连亲历战争残酷的战胜者也不得不为此自戕。角川完成了最为完整的灵魂自我救赎过程,在整部影片中,他是心理冲突最剧烈的一个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否认角川不是影片的灵魂人物呢?因此,我认为,《南京!南京!》与以往的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的核心意图不在表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不是为了使广大国民不忘国耻,促人奋进,而是表达在导演看来具有更高价值的反战主题,是想帮助我们理解以角川为代表的日军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过程中未泯的良心。这种主题恰恰与我们以往几代反战电影的主题不相一致,也是笔者以为《南京!南京!》叙事主题的偏离的最主要原因。从小到大看了很多反战影片,当中有屠杀、强奸、无耻、麻木、奴才和汉奸,当然也有英雄和烈士!无论是表现抗日英雄无敌的,还是表现日本鬼子凶残无耻和丑态百出的,还是反战反思类或喜剧类的,大都从正面描绘了我军民抗战。如喜剧电影《举起手来》不仅带有浓厚的喜剧风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抗日战士和人民群众靠智慧和团结在一起的心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因此,《南京!南京!》不以我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和日本鬼子凶残无耻的杀戮为主题,而试图表现“日本人其实也是人,他们虽然是侵略者,虽然不该杀你们这些手无寸铁的男人,不该强奸你们这些身世清白的女人,但是,他们其实也良心未泯,他们自己其实也挺痛苦的,他们甚至都痛苦到了必须自杀的地步”的思想。这种表述能使中国受众接受么?

二、艺术手法概念化

《南京!南京!》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条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的叙事主线呢?为什么要虚构出一个日军低级军官的心理挣扎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呢?笔者认为,这是导演普世价值的体现。这样处理在艺术上更有品位,层次更高,更具人性化色彩,更显人道主义精神。从纯粹的艺术创作角度来说,这是概念先行的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然这部影片突破了过去的某些固有模式,符合了当下的某种固有模式,展开的是当下主流价值观易于接受的某种格式化的想象。但本质上,它仍然是一部概念化的作品。这种概念化就是事先设计了一个力求探讨战争施害者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受害者的问题。角川这个日本下层军官,他不同于以往银幕上司空见惯的那种青面獠牙的日本鬼子,他很年轻,有点书生意气,甚至看上去还很帅气,说起话来也不是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甚至有点羞涩,有点腼腆。他会为了错杀平民而懊悔不已,会对一个主动献身于他的军妓一往情深,会对舍身救人的中国女教师心生敬重,甚至在关键时刻放走身陷囹圄的中国战俘,最后他还会因为受不了灵魂的自责而举枪自尽。无疑,在这个面善心软的日本军人身上寄托了对战争的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性的救赎。然而,我不得不遗憾地认为,这个角色设定的初衷是好的,立意也是深刻的,但确是符号化、不真实的。因为你很难相信,在杀人如麻杀戮成瘾的日军中,会存在这样一个从始至终都冷眼旁观、心地纯善的不和谐之音。之前,陆川反复强调南京大屠杀不是一群野兽干的,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对一群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犯下的罪行。为什么一群普普通通的日本人穿上了军装、拿起了武器,攻下了南京,就摇身一变成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人间恶魔?如果日军是有良知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受过教育,甚至很可能是已经为人父亲的成年人,他怎么就会烧杀淫掠呢,怎么就忍心把婴儿活活挑穿在自己刺刀的刀尖上呢?同样具有虚构情节的抗日电影《鬼子来了》,看起来甚至有喜剧色彩,骨子里却透着无比的冷静和自省,完全摆脱了文艺腔和格式化想象,人物心理刻画极其扎实,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杰作。因为姜文导演勇敢地探到了日本人国民性和中国人国民性的深处,看起来甚至可能让很多中国人不舒服。但是,我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它的毫不留情的、决绝的真实才令人不舒服。特别是日军与中国村民联欢那场戏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能使人吓出一身冷汗。而《南京!南京!》里有的细节是似是而非的、可疑的、臆想出来的。比如,角川为什么会动娶随军妓女百合子为妻的念头?为什么唐小妹在屠城之日还有心情教孩子唱戏,甚至打麻将?刚刚被放生,应该还不明就里、惊魂未定的顺子和小豆子为什么会马上有心情采摘路边的野花戴在头上?采花跟希望有何逻辑关系?甚至唐先生小女儿一句“外面是不是在放炮仗”都

让我觉得实在不便接受。城市都被打得稀巴烂了,她还不明白那是在放枪?难道她此前一直活在真空里?不就是为了表现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与严酷现实之间的冲突吗?至于非得靠这种办法来表现吗?什么叫文艺腔,这就叫文艺腔。当然。最大的文艺腔莫过于角川的自杀。

三、个别细节失真

影片开始,里面的国军们个个獐头鼠目,惶惶弃城而逃。不仅如此,南京城的老百姓也个个被塑造成不堪教化的鼠头鼠面,大敌当前,老百姓、知识分子是打打麻将斗斗嘴皮子,相互耍要心眼,南京的老百姓有一种出i见众看来死不足惜的感觉。相比日军各个道貌岸然,威风凛凛,礼貌有加。他们爱戴小孩,彬彬有礼,就连对慰安妇也是善待有加。而慰安妇各个知书达理,有血有肉。相比之下南京城里的夫人太太各个都是不守妇道的女人,两者相比,对照强烈,有一种杀之而后快的感觉?屠杀使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倒在血泊之中,惨烈无比,但并不可怜,或许他们本该被杀,没有尊严的活可能比死更难受!与此同时,日本兵威风凛凛,侠骨柔情。视角是从日本兵身后拍的,腰持一刀,衣冠体面,有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气派。这时你无法再觉得老百姓可怜,那是一种被日本人神圣的超度,死何足惜!与日本军人角川相比,国军陆剑雄是一个誓死抵抗日军的中国军人,是一个在战场上带着兄弟们冲锋陷阵的男子汉,结果也只是打了个半吊子仗,原凶是一日军伤员在死人堆里冒着生命危险拉响警报,但这时日军大部队还没来呢,他就马上对兄弟们说,我们还是散伙吧!就像一伙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一样,一听消息走漏,散伙。这散了吧一词在电影里用得可真精准!而兵临城下,国家危难之时,作为军人应该抵抗到底,战死沙场,一句散伙吧,实则让人心凉。这或许是人性最质朴的一些东西就在此中。片中塑造了一个看似风尘实则勇敢具有牺牲精神的舞女小江,最初的小江是倔强地扬着头、满不在乎地拒绝剪去秀发;为了拯救大家,桀骜不驯的小江首当其冲去做慰安妇,牺牲自己为难民营换来了大米和过冬衣服,挽救了同胞们不堪一击的脆弱生命,则是一个平凡底层女子在生与死的较量中超乎寻常、感天动地的勇气和担当。这个曾经荒唐不羁的柔弱女人,完成了从麻木到绝望,最终却选择勇敢和奉献一生。小江这个人物塑造还是较为丰满的,是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但与同为风尘女的百合子相比,百合予是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淑女形象,小江为什么是一个麻木倔强的风尘女形象?唐先生为了救更多的人,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受苦,他和日本人签了合同当了汉奸,人物造型,言淡举止一派小人嘴脸,但是最后却是因救人而死,他的舍生取义也获得了日军的感触,最后他的死日军也为之唏嘘。要命的是枪毙唐先生的那个日本兵也展示出人性化的一面了,枪毙的时候,那位日本兵特意背过身,最后还抽泣了一声。这是不是想告诉观众,凡是日本兵都有人性的一面?尤其是电影结尾,角川放走的两个人,在阳光明媚的草地里笑得如此灿烂无邪,他们是亲眼看到死难者前仆后继的一个中年人和少年,还是打过日军的。这般天真的笑容,带着点傻气,到底为了表达什么?难道是因为被敌人特赦而感恩戴德,从此对日军统治下的社会充满希望?与此同时影片在突兀中戛然而止!

猜你喜欢
慰安妇日军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南京·九间堂
韩慰安妇拒绝日本“治愈金”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台湾慰安妇纪录片《芦苇之歌》赴日首映反响热烈等6则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