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抵抗与救赎

2009-12-14 05:43龚祝义
电影文学 2009年17期
关键词:侵略者南京大屠杀抵抗

龚祝义 鲍 鲳

《南京!南京!》播映后,观众对它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影讯网(http://www.mvgod.com)就这部影片对2090名网民的调查也显示了这一点:认为《南京!南京!》“非常好看,推荐”的占41%,认为它“垃圾片,浪费银子”的占47%。就网络上的评论而言,赞誉者往往从人性角度出发,认为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历史,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诋毁者往往从爱国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影片过多地美化了侵略者和汉奸。

其实,仔细观看《南京!南京!》,我们会发现,这部影片表现的重心并不是再现历史,更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美化日幸和汉奸,而是表现一部分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思考:究竟这场战争属于中国还是日本。在今天,关于这场战争,中国人应该}己忆的是断壁颓垣、尸体横陈、嚎哭哀叫,还是中国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抵抗;面对真实存在的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应该寻求救赎,还是继续否认。

一、南京:中国还是日本

《南京!南京!》不像陆川之前的《寻枪》和《可可西里》有一根明晰的主线,它同时展开三条线索:一是拉贝挽救难民,二是角川在战争中的反思和救赎,三是中国民众生存与死亡的抉择。影片意图将南京大屠杀放在国际大环境中来审视。但影片中,拉贝先生的日记在影片中字体小、时间短,加上拉贝先生的故事在影片中支离破碎,有些情节需要《拉贝日记》这部影片的补充才能让观众明白(譬如:安全区其实不安全,拉贝回国时中国民众为何还极力挽留),所以,拉贝这条线索在《南京!南京!》中的作用只是佐证这场战争的真实性,或许这就是导演安排这条线索的真实目的。在这一情况下,影片凸显的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故事。

在表现日本人的故事时,影片呈现给观众的不只是日军的烧杀、奸淫和欢愉,更有日本人的友情、身体和心灵的折磨。在表现日军的欢愉时,《南京!南京!》不同于以往的同题材电影只是强调日军的血的狂欢,它还特意展现了日军在战争闲隙的游戏、打闹和唱故乡的歌谣。这种处理与影片中展现日本人之间的友情相似,让我们看到日本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并不是天生的凶魔恶煞,从而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让这群普通人杀人不眨眼?战争对日本人身体和心理的折磨通过角川、普通日本士兵和慰安妇百合子的故事表现。押送慰安妇回南京难民安全区路上的日本士兵的“我想回日本”,影片最后角川对下属说的“活着比死更艰难吧”道出了一部分日本士兵在战争中的痛苦心声;善良的百合子安慰性之初体验的角川,在角川给他一袋糖果、罐头时,笑逐颜开,表明她最大的期盼是过简单的日常生活,但就是这样善良与生活希求这样简单的百合子,最终上前线“慰安”,并病死前线。

就中国民众而言,影片展现了南京大屠杀中两种群体:一是公众记忆中的影像,另一是挖掘出的记忆。在第一种影像中,我们看到断壁颓垣、尸横江河,一颗颗头颅在风中摇晃,绑在木桩上弯曲的尸体,踏实的土坑上失去生气的脸,教堂中无助的、缓缓举起的双手。在表现这一群体记忆影像时,导演特意淡化人物言语,以影像本身来震撼观众,并给予这些普通的脸一个个特写,意欲将这些脸庞镌刻进国人的记忆。。在第二种影像中,我们记住了陆剑雄、唐先生、姜淑云、周晓梅、江香君、小豆子等名字,影片给予他们每个人一个故事,通过故事、通过他们对生与死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在战争中的不幸与不屈。

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在南京城内或群雕或特写的画面,影片意欲表达的是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或日本而言都是沉痛记忆。在这里,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样受着战争的摧残,“南京!南京!”的片名在此也可解读为:南京大屠杀,对中国而言,有太多的感叹;对日本而言,也有着太多的感叹。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影片已不只是对南京大屠杀和中国、日本的思考,而是对所有战争和侵略者、被侵略者的思考,矛头直向战争本身。

二、身体:生存还是死亡

《南京!南京!》的英文片名为“City 0f Life and Death”,译为“生死之城”,影片中表现生死抉择的思考主要在后半部,前半部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没有选择生与死的机会,影片后半部也最体现导演的个人风格,其叙述也一洗前半部的沉滞,呈现流畅、诗意的风格。通过叙述这些人的生死选择,影片期盼国人反思:关于这场战争,我们究竟应该记忆什么。

在以往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或史料中,我们的记忆是清一色的血和泪的控诉,《南京!南京!》则让我们记住这场战争中各色的抵抗:陆剑雄在被俘后已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但他以选择死的方式来完成他的抵抗。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死亡方式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坐着死是屈服、懦弱,站着死是反抗、不妥协。陆剑雄带头选择站着死,以对死亡方式的选择完成他对侵略者的最后抵抗。江香君选择以一己的死亡拯救更多人生存(在影片,特意提及小孩的生存)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底层弱女子对侵略的抵抗。周晓梅虽被掳掠为慰安妇,但她在被蹂躏至精神失常时,依旧婉转吟唱越剧,以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实现着温柔却强烈的抵抗。唐先生虽然以出卖安全区士兵的可耻行为换取一家的生存,但在女儿被从窗口扔下、小姨子被掳掠后更深刻体味日军的卑劣与残忍,以选择离开怀孕的妻子,换取一名军官的生存来完成对日本暴行的抵抗。姜淑云明知多领一个人会被枪毙,但还是三次去领与己无关的男子,以一种温柔而坚强的方式完成知识女性对暴行的抵抗。

在叙述这些人生死抉择之前或同时,影片也以写意或诗化的方式表现了这些人对死的恐惧或生的迷恋。陆剑雄被俘后心中响起惊悚的尖叫声,周晓梅在安全区眉眼浅笑地教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江香君脚踝上的小铃铛响声清脆,唐先生抚摸唐太太怀孕的小腹,这些细节或意象都表现了这些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与选择死亡的反差,让观众更感受到选择死亡的可贵。

对这些人的死亡,影片以诗意的画面给予了不同的评价。陆剑雄站起身来,其余人陆续跟着站起,既表达了这些人对陆剑雄选择站着死亡的肯定,也表现了创作者对陆剑雄以这一方式来抵抗的赞赏。江香君举起的手在阳光中显出圣洁的光辉;姜淑云头蒙黑巾,像修女那样圣洁;死去的中国慰安妇身体洁白如玉。这些特写镜头以诗化的语言表现了对这些女性精神高洁的赞美;影片对唐先生的评价耐人寻味,唐先生被缚在木桩上,枪毙后身体弯曲,头颅低垂,似是佐证日军的残暴,但更像是唐先生对被出卖的安全区士兵的忏悔。

除去这些以死来实现抵抗的选择外,影片中还以顺子的故事表现了另一种选择:偷生。在取得小胜利后,陆剑雄等受到日军大部队的围剿,顺子脱掉军服,拔腿而逃;取得良民证时,他掩饰不住地欢欣,从而被日军看出破绽,押上卡车;在被押上卡车时,他大声号叫“姜老师,救我!姜老师,救我!”而姜淑云也正因救他而被日军识破。影片对于这种人并没有过多地批评,并让他最后在角川手中得生,嗅着花香走在田野,表达了影片创作者对这

种选择的理解与同情。但影片并不提醒观众记住这种对待侵略的方式,在影片最后的主人公简介中,我们找不到顺子。

影片的意图也就昭然若揭了,它不想让民众只记住一种弱者式的哭诉,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70多年,今天的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采取弱者的哭诉,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对活,平等的根基就来自于历史中的以死抵抗。为了彰显当代人记忆抵抗的重要性,影片特意安排了一场宏大的日本慰灵祭,震撼的鼓声、整齐的步伐、壮丽的舞蹈让国人惊悚。70多年前的侵略正是因为那时日本的文明高于中国,而现在,它的文化还一如往昔的强势。陆川说:“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11期)日本人不正视自己的历史是不应该的,我们总以弱者姿态哭诉也要反思,否则很难保证这种“废墟上的舞蹈”不会在非战争层面上演。

三、灵魂:放逐还是救赎

《南京!南京!》另一主题是从人性角度出发,思考今天的日本人面对南京大屠杀或、兑战争应有的态度或方式。为了表现这一思考的公允性,影片安排了一个唯一的贯穿影片始终的日本人——角川正雄视角。影片中的角川是战争新兵,本性善良,误杀教堂中的少女后,几近精神崩溃;在与百合子性之初体会后,他要娶百合子为妻。在目睹日军烧杀奸淫的事迹,加上想象中的妻子——百合子的死去后,他对战争痛彻醒悟,深深忏悔,最终举枪自杀。为了表现角川正雄对战争的理解,影片特意安排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主观镜头:带着光晕的太阳,第一次出现在片首,第二次出现在慰灵祭上。第一个主观镜头表现了角川在日军的宣传下,对战争充满憧憬;第二个主观镜头表现角川已经看出战争的罪恶,内心充满忏悔。

为了表现角川以自杀救赎的伟大,影片安排了一个与角川对比的人物——伊田修,伊田修与角川不同,他是一名老兵,对被侵略者的生命淡漠。但在影片后半部,作为正常人的他,也在残酷的战争中慢慢改变了这一淡漠,他将精神失常后的周晓梅枪毙后说“她这样活着还不如死掉”,对唐先生说“活着多好”,在行刑士兵枪毙唐先生离去后,他长时问立在原地,这些都表现了伊田修在影片的后半部也已经开始反思这场战争。但最终他选择了和角川相反的反思方式,片尾伊田修表情冷漠地在水瓮中洗沐,表明他反思的结果是将灵魂出卖给战争,将灵魂放逐。对这两种选择,影片同样以诗意的镜头给予评价。角川的尸体扑倒在开满鲜花的田野,他的灵魂因救赎而充溢天地;伊田修在水瓮中洗得净身体的血污,洗不去灵魂的血污,灵魂注定被锁在瓮样的狭小空间,到不得天堂。

影片也借小豆子和顺子(尤其是小豆子)的欢笑表达了对日本人救赎灵魂的肯定。顺子怕死贪生,在影片的前半部已经表露无遗。所以,他的笑我们觉得顺理成章。但小豆子则笑得反常,影片中,小豆子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地给陆剑雄递枪;在日军大部队围剿时,他选择无望地抵抗;在陆剑雄选择站着死时,他第一个跟着站起。他历经两次死里逃生,第一次是陆剑雄以身体遮覆而得生,他并没因这次得生而笑逐颜开。按他的年龄和性格,第二次得生可能会高兴,但不会高兴得如此张扬,所以,在影片最后,小豆子反常的笑与其说是他凶得生而乐,不如说是影片主创因想象中日本人对战争的忏悔而喜。

《南京!南京!》借南京大屠杀题材完成了主创对这一战争的思考:战争对侵略者与被侵略者而言都是惨痛记忆;面对这一沉重记忆,今日的中国民众更应记住那些被史料遗忘的抵抗;日本人应直面这场战争,因忏悔而救赎。

在这一层面,我们会发现,关于这部影片的思考还可以延伸,《南京!南京!》最终引发我们思考的是:在今日中国,我们该以什么心态面对历史,从而建构与国际强势文化平等交流的基础。答案也在影片中,这种心态就是我们从这场战争中发掘出的坚强的、非弱者的心态。但由于这部影片裹挟的内容太多,很多意义的表达比较隐晦,又恰逢一个消费文化时代,所以这种心态的回来可能正如《边城》的结尾: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但愿这种心态明天就回来。

猜你喜欢
侵略者南京大屠杀抵抗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不弯腰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