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智
摘要:本文通过在美国高中一年的学习和亲身经历,对中国高中生在国外留学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大部分高中生还是在中国上完大学再出国留学为宜。
关键词:高中生;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C6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92-01
每年在高考后都会引发一股留学的热潮,其中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出国留学被很多学生和家长当作镀金和避开中国严酷高考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海归派真正的含金量已经引发人们对留学热的思考。那么高中生究竟该不该出国留学呢?
17岁时我离开心爱的母校——华师一附中,离开亲爱的父亲、亲戚和朋友。只身一人来到遥远的美国阿克伦小城,2008年在美国阿克龙市的火石中学和北方高中体验了一年美国高中的教育。开始在这里读书生活,使我有机会从一个中学生的独特视角来观察美国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使我对中国高学生在美国的留学问题有了进一步思索。
刚到阿克龙,我就想进入火石中学,该中学在这里是好中学之一。当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中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芙就是该校的语言教师,火石中学特别为她立了一块纪念碑。记得刚到学校报到,就见到了我的导师Mr. Mark Wisberger,他是一个非常慈祥的中年男子,对我进行了英语口语和英语的面试,虽然他对我的英语能力基本满意,但还是担心我能否跟上快班的教学进度。接着我就跟班上课,果然我明显感觉到了老师授课时快速语言的障碍。经过一周考察, Mr. Wisberger向阿克龙教育局建议我转入有第二语言学校的北方高中继续学习, 认为这样就更加适合于我。在北方高中,我先在导师Mr. Rodger后在Mrs. Marlise Ramsey个性化教学安排下,两个月就通过了俄亥俄高中毕业生的三门考试,赢得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好评。而这也意味着美国高校大门已经向我开始敞开。
然而经过自己的思考,我还是选择了回到中国读大学。
很多人认为中国高中学生选择赴国外读高中除了想及早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环境外,最主要的还在于希望通过这条捷径,升入英、美顶尖大学学习。在美国读完高中课程就意味着有更多机会进入美国前的名校。因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美国读高中,一方面由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基础课程和应试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般都有着优异的学术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可以选修AP课程(大学预备课程),得到AP成绩,这在国内读高中是没有的;同时,由于学生在美式英语环境中生活,得到托福高分也完全没有问题。这样,进入前50名高校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另外,高中毕业就出来留学可以使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强,语言能力也会有较快的提高,视野也会比较开阔。
而我认为低龄出国有很多问题:一、人身安全;二、影响父母和子女的感情;三、生活不能自理;四、语言学习有障碍,甚至厌学;五、与人不好沟通,甚至形成孤僻性格;六、花钱如流水、相互攀比,易受不良影响而堕落,甚至出现赌博、同居与堕胎、吸毒、性病等问题。 现在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出国后会非常不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美国的生活环境与国内的不一样,在国内吃食堂和依靠父母。而出来后一切都要依靠自己,包括学生在国外要自己找房子,自己办银行账户和做饭等等。
我通过这一年美国高中教育经历,对出国留学问题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我们接受了不完整的基础教育,在接受西方的教育,我认为这样的教育不是优质的。
二、目前国内一般都是自费出国留学,这就牵涉到一大笔经济开销,而我的家境并不富裕, 这么大的开销会成为我的的心理负担反而影响学习。
三、 有一些高中生出国是为了躲避高考带来的竞争和压力,但是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仍可能会碰到竞争和压力。
四、有些留学失败者都是拿了家里的血汗钱出去不思进取花天酒地,反正有家长撑着,不会饿死在他乡。
五、仅从大学阶段来看国外的压力确实要小一些。而且有人认为自己一个人在外可以锻炼独立处理事物,应付压力的能力。但在国内上大学仍然也可以找到机会培养自己自立的能力。
六、没有理由说国外的基础教育体制不好,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了高中到国外读大学会不适应以至于影响学业。会有一大堆范例在等着你。最好站在比较中西方基础教育水平的角度来阐述。毕竟国内的基础教育很多方面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综上所述,就我的情况而言,高中出国不是最合理的选择。我不想贬低国外的教育水平,因为那是贬低不了的[3]。但是也要重视国内高等教育。要通过对国内国外教育水平的比较,不同人群经济承受能力的比较,投入和产出的对比,高中生出国后的走向,拿到文凭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等方面的比较,告诉大家,花更少的钱,在国内仍能接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高中出国的学生很多并没有在学业上取得太大的成功,而那些拿到学位回来的人竞争力也不一定就比国内一些大学的毕业生强。
参考文献
[1]朱蒂.高中生留学利弊大家谈,语文世界(高中版)[J], 2005,(5).
[2]江澜,出国热冷思考,好家长[J],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