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2009-12-12 07:14朴松花邵昱晔
求是学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黑龙江

朴松花 邵昱晔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黑龙江省1978~2007年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发展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能够显著地影响到本地区金融深化水平,而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地区金融与经济之间还未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存在滞后性。文章进而分析金融制约产生的主要成因,为确定黑龙江省金融体系自身改革的着力点以及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制度安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黑龙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6-0059-06收稿日期:2009-06-20

区域金融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金融运行必然具有区域性不平衡特点。因此,只有将金融置于区域经济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金融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发展进程就是人们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不断深化过程。目前,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确定,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不存在普遍的金融发展一定带来经济增长的结论。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制度背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会存在差异。

判断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是目前研究的难题。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Grange因果检验、协整技术等方法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下面我们基于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分析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的传导机制。为实证建模提供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和Grange因果检验,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确定黑龙江省金融体系自身改革的着力点以及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制度安排提供决策依据。

一、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主要就是金融通过影响经济变量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由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与宏观经济增长具有相同性,本文采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金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机制: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在基于凯恩斯的宏观理论之上,提出经济的均衡增长率为储蓄率和资本边际产出率即资本的使用效率之乘积,那么,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是通过影响社会的储蓄率和影响资本使用效率来实现;拉姆塞一卡斯一库普曼模型(Ramsey-Cass-KoopmansModel)从微观层面人手研究了经济增长率问题,将储蓄率模型内生化,认为储蓄率由家庭与厂商最优化的行为决定,从金融角度分析,通过提高不同时期的消费的替代弹性、减少广义折旧率(包括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中介成本)和减少劳动节约的速率,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内生增长理论(AK模型)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而来,模型中金融影响经济的传导是通过改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资本边际产出率、储蓄率来实现的,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关系。

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大功能:一是调节资本存量从而化解金融的积聚风险,二是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本的产出效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建立时间较短、缺乏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且规模小。仅占融资总额的4%,而黑龙江省这一比率仅为1%,资本市场的功能还远未发挥出来,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情况相同,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仍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从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来看,AK模型中所透露的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机制比较适用于对黑龙江省的研究,即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储蓄率和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分析框架与指标选取

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能够研究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反映其变化规律,并通过回归方程形式进行描述。从而准确地把握变量受其他因素变量影响的程度。为了研究黑龙江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测算。

由上一节理论分析得知,黑龙江省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储蓄率和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金融发展为解释变量,下面进行指标的选取。

储蓄率和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主要与金融发展因素有关。影响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水平、预期不确定性、经济货币化程度、社会贫富差距等。其中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影响较大。大量的研究证实,限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利率水平对储蓄量的变化影响不大,无论升降我国的银行储蓄长期居高不下。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因素主要包括:金融部门效率、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等。而资本的边际产出率主要依赖于生产的实际环节。如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通过这些因素使得经济具有外部性,弥补了资本边际产出的递减,促使产生规模效应。

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综合考虑已有的金融与经济相关性研究中所使用的-反映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即表示金融总量增长水平的全部金融相关比率和表示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程度的金融市场化程度指标。考虑到存款一信贷配给政策下黑龙江省作为金融控制较强的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却逐年降低,我们采用改进的指标来反映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如黑龙江省国有商业银行持有全省63.51%的存款,但每年授信额度限制,只能将约55%的资金上存总行,通过总行运用到全国债券市场,导致全省信贷投入增长缓慢。至2007年末,黑龙江省新增存贷款差从2000年的85.4%,降至48.9%,而同时期全国金融机构新增存贷比为74.0%。在银行储蓄存款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量的存款资金并没有转换成真实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因此,本论文认为存贷款总额/GDP只能作为潜在的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对黑龙江经济与金融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贷款/GDP能够更真实地反映黑龙江省金融发展水平。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GDP表示全部金融相关比率(FIR);用金融市场化程度指标(FMR)表示金融发展效率。FMR=(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GDP-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GDP)/(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GDP)。

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影响因素本文选取:区域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存货);生产能力的提高指标,用全要素生产率替代;单位GDP所需的人力,采用就业总人数与GDP的比值。同时,我们选取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作为衡量经

济增长的指标,同时为了数据处理方便,对人均实际GDP取自然对数处理数据。指标变量如表一所示。

在考虑了多方面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LNGDP=a0+a1FIR+a2FMR+a3CR+a4dAPR+a5PPG+e(1)

其中,LNGDP为对数化后的人均GDP,FIR表示全部金融相关比率,FMR表示金融市场化率,CR表示资本形成总额与GDP的比值,APR表示全要素生产率,PPG表示单位GDP消耗的人力资源,ε为随机变量。

InGDP=8A528-0.922FIR+0.3252FMR+0.0935CR-0v0021APR-0.3696PRG(2)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1978~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AS软件。黑龙江省名义GDP、年底人口数、价格指数、资本形成总额、就业总数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7)》,实际GDP按照黑龙江省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全部金融相关比率1979~1989年的数据用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代替,1990~1999年采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同期名义GDP,因此1978~1989年的金融市场化比率值为0,从1990年起按照前面的定义进行计算。国有金融相关比率和全部相关比率的数据由《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地金融情况”整理所得。

(三)计算结果及结论

应用建立的多元统计回归模型,本文通过计算得到拟合的回归方程见公式(2),进一步对模型检验,均方误差的平方根为0.0362,判定系数达到0.9969,修正的判别系数为0.9962,表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方差分析计算得知,回归系数的标准差为1.8619,误差标准差为0.0013,F检验值为1417.65,其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各参数检验结果见表二。

拟合的回归方程(公式2)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性,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性。这一结果于既有的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的结论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丰富了Rioja andValev(2004a,b)的结论,即绝不存在普遍的金融发展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由表二参数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实物资本的转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这也说明金融资产已经成为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增长不是很明显。1993年以后对经济的正效应被之前的负效应所抵消。但我们选取1993~2007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综上结论表示,黑龙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呈负相关,即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解释因素。这一结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所预期的是不一致的。但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区域金融政策的差异是导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的关键性因素。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即竞争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再次验证了制度学派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批评。金融深化必须注意发展已有的金融机构与创建新的金融机构。两种金融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同结果,代表了黑龙江省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内容。实物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种“中性”。这一结论暗含资本利用效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重要作用比资本数量的增长要大得多。

三、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方法

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这一点使我们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如何选取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变得异常困难。而在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情形下,如何找出更具本质性的因素并以此作出决策,更是经济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检验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在这里引入了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并将由检验结果来回答以下这个争论巳久的问题:究竟经济增长是解除金融抑制、促进金融市场化的结果,还是金融结构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本文选取1979~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指标见表一),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法。格兰杰检验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判断变量现值与另一变量时滞值之间的相关性来对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检测。模型的滞后阶数对因果关系方向的判断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遵循AIC和SC准则来确定分布滞后阶数。通过多次试验,确定滞后阶数为1时对于模型是可行的。同时我们在进行假设检验时选取0.05的显著性水平。

(二)计算结果及结论

由表三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计算结果,当p-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拒绝原假设,我们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没有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金融市场化是依附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依附于经济增长。实物资本的转化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劳力投入量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

以上结论表示,黑龙江省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能够显著地影响到本地区金融深化水平,而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并不显著,黑龙江省的金融深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一种被动阶段,地区金融与经济之间还未形成一种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黑龙江地区,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出现了阻滞。基于经济增长模型的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传导机制的理论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但是实证分析在黑龙江地区二者之间并不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黑龙江金融制约产生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层次低。对资金的吸纳能力不足

金融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需要增强金融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信贷有效需求。由于黑龙江省缺乏市场支撑系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层次低,从根本上限制了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储蓄率低又制约了金融发展,从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2007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2.6:53.4:3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1.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5%~40%。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产业代表着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着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信息网络业的迅猛发展,对产业升级和“新经济”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几类新兴产业在黑龙江省第

三产业中所占份额太少,且贡献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黑龙江省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2007年黑龙江省信息产品制造收入为87.4亿元,仅占全国的1.5%。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旅游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3.1%。据有关研究结果,发达国家金融、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大约在25~30%之间。且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黑龙江省这一比重尚不足一半。

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从总体上决定了黑龙江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增长余地有限;同时,结构低度化决定了黑龙江省加工链条短,产业细分化程度低,影响了就业门路的扩展;结构低度化还影响到产品开发能力弱,设备更新速度慢、配套能力不强,造成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扩大困难,影响到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引起收入预期下降。

(二)体制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2004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地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战略决策。截至2006年底,全省完成企业改制3302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6%。其中完成改制193户大中型企业,占全部改制大中型企业的96%,如期实现了三年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尽管国有企业数量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从总体规模和经营效益来看,对整体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已进一步加强。2007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9.36%。资产总额481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75.5%。实现增加值236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4%。

非公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大局。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GDP中已占到40.2%的比重,成为黑龙江省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黑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就是与同处东北的内蒙、吉林、辽宁等省区相比,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也是规模小,发展慢,实力弱。从经济总量来看规模偏小。2007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1.7亿元,仅是江苏省的五分之一,辽宁省的一半。从发展速度看偏慢,2007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4%,但与吉林、内蒙两省相比发展速度低12.9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从GDP占比来看比重偏低,2007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0.2%,仅仅与吉林、内蒙持平,比辽宁、江苏低12.4和10.3个百分点。从规模化生产看,规模企业偏少。2007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994户,是辽宁省的14%,是吉林省的38%:亿元以上企业户数是辽宁的17%,吉林的70%,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贡献率仅占全省GDP的40.2%,低于全国水平。从税收贡献来看偏弱。2007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309亿元,比2006年增长30.6%,占全省税收总量的34.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3.3%。但黑龙江省税收规模仅是辽宁的45%,增长速度比吉林低9.6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比辽宁低10.5个百分点,比吉林低2.8个百分点。

市场化进程的缓慢,阻滞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大部分关键性生产要素仍计划分配,黑龙江省的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局面难以转变。

(三)不良贷款成为制约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黑龙江省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不良资产包袱沉重,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成为抑制金融支持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尽管,近些年通过政策手段处置了部分不良资产,但黑龙江省银行的不良资产在全国依然居高位,单靠银行自身通过经营积累进行消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强银行对经济体系的支持力度。

黑龙江省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的问题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制约信贷规模的扩张。据初步测算,黑龙江省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例高达40%左右。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原因造成的,据调查统计,截至2005年6月,黑龙江省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三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不良贷款余额高达626亿元。2007年末,农行、农发行和农信社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不良贷款总量的86.7%,不良率高达55.3%,2008年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缺口达到227.2亿元,一些银行的贷款几乎全部体现为不良,以至“无米下炊”,更谈不上对县域经济信贷支持了。大量不良贷款造成银行业发展活力下降,产生信贷资金挤出效应,使新增资金流向其他收益高地区。由其直接或间接带来的资金瓶颈及金融支持弱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企业改革进程。

(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金融的发展

由于历史的体制性原因,以及政府、企业和金融三方利益的博弈,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以哈尔滨市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50个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排名中,哈尔滨经济基础排名49位、地方金融发展排名47位、社会中介发展排名46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排名41位,几乎都在最后几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区域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开放与扩张。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金融生态环境落后具体体现在:总体信用环境欠佳,逃废债现象严重;法制环境差,金融机构维权道路艰难;投资环境欠佳,政府职能部门观念尚待转变;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不能有效促进融资结构的改善。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功能在黑龙江省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且存在较严重的金融抑制,需要通过金融深化战略来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国胜铁]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黑龙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
黑龙江、阿穆尔河下游之旅